凤声 | “形散而神不散”的皖北 再迎“翻身”大机遇?
安徽
安徽 > 资讯 > 正文

凤声 | “形散而神不散”的皖北 再迎“翻身”大机遇?

4月19日,安徽在蚌埠开了场大会,主题很大也很细。

说“大”,因为这次会议再次聚焦皖北振兴——皖北六市的发展始终是安徽再上台阶的重中之重。

说“细”,因为这次会议关注的是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以产业为切入点,为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提供支撑。

20多年来,从“加速崛起”到“全面振兴”,凭借政策支持、发挥自身优势,皖北地区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

但面对“全省37.8%的面积、全省约50%的人口,2023年实现不到全省28%的GDP”这一现实情况,皖北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全面振兴依然在路上。

那么,皖北全面振兴的“火候”到底缺在哪?

凤凰网安徽看来,推动皖北全面振兴的外部助力已经足够强大,六市如何在“皖北”这个关键词里,打破“形散”局面,寻找更多协同合作的内部连接,已经迫在眉睫。

为何这样说?凤凰网安徽原创栏目《凤声》为您解读。

蚌埠津浦大塘。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宋振旻 摄

“神不散”的皖北六市

“晚上剋一杯?”

“管!”

以上对话,在皖北六市是约饭通用语。

“剋一杯”意指“喝一杯酒”,简短利索的“管”字,表示受邀人答应参加这个饭局。

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沉淀的体现。在皖北,许多方言在跨市交流时可以通用无碍。

假如一个阜阳人到了宿州,无论是在路边小店买水还是在商务洽谈中交流,带着家乡话去不仅不会被歧视,还会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

同样,一个亳州人和蚌埠人在合肥遇见,开始可能还用普通话交流,再深入下去家乡话就会脱口而出,因为这种对话让双方都很“得劲儿”。

往深里看,淮水汤汤,流经千里;皖北平原,麦浪滚滚。古往今来,老子、庄子、管仲、曹操、华佗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在这里出现;吃着白面馍馍的皖北人,骨子里深埋豪爽大气、乐观豁达、不畏艰难基因。

环境造就文化,文化浸润性格,性格聚拢人心。

在深层次的文化联系上,皖北群众骨子里就很亲近,可谓“天下皖北一家亲”。

利用好皖北人民之间这种天然紧密联系,助推城市发展、区域振兴,这是一道必须要答好的题目。因为只有“民心通”才能“往来畅”进而“携手行”。

在这方面,皖北六市素有“共识”。

阜阳城南新区。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鲍伟 摄

产业协同最为关键

一段时期以来,皖北作为安徽发展短板的问题,已经从民众议论上升到省级决策层的规划部署。

拥有全省近4成国土面积、超一半人口的皖北,发展节奏为何一直迟缓?

淮南淮北作为资源型城市,煤矿优势因开采利用而逐渐丢掉,城市转型需要时间,加上面积小、人口少,发展跟不上全省节奏尚且情有可原。

但阜阳、蚌埠、亳州、宿州四地,也在多重政策支持下,发展不够亮眼。甚至一市还在几年前经历了尴尬的GDP零增长。这是为何?

说到底,产业是一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单从安徽省内来看,合肥的科创、芜湖的汽车、滁州的光伏(当然支撑三地的不止这些产业)名声在外,“新三样”发展迅速,给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带来实实在在助力。

反观皖北六市,“粮食主产区”是重要定位,但也因为其他产业发展不强,这个标签一直被贴在身上。

“两淮煤矿”所在地淮南淮北正在经历转型期,往哪转、如何转,仍需探索合适路径。

阜阳作为皖北人口最大地市,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但一直面临人才、人口外流局面,其实根本上还是因为产业支撑不强。

蚌埠,曾是安徽甚至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一度与青岛、无锡齐名。但老城如何焕新,也是在转换发展赛道时面临的问题、难题。

宿州,京沪铁路上的枢纽城市,皖北六市中面积最大的地市,砀山酥梨、符离集烧鸡等让人垂涎,但“农业大市”形象似乎久久不能抹去。

亳州,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中药材种植与交易闻名于世。但如何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也是当地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在推动皖北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产业很关键。

产业活了,人就留住了;人留住了,产业会更兴旺。

由此看来,安徽这场“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可谓对症下药、恰逢其时。

宿州三角洲公园。凤凰网安徽特约摄影师 林幸 摄

打破“行散”局面

19日召开的皖北重点产业集群推进会上,安徽提出皖北地区要:

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区域错位协同,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皖北地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优势、竞争优势,为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可以看出,省级层面已经关注到皖北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错位协同发展,形成规模优势、竞争优势。

近年来安徽大力推行“南北结对”,省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好地市帮扶皖北六市,阜合产业园、宿马产业园、濉芜产业园等方兴未艾。

所以,尽管皖北有诸多短板要补齐,但从产业基础积累、发展后劲来看,六市产业发展有空间、有希望。

但皖北六市之间如何加强内部协同、错位发展,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竞争很有必要,但合作才能共赢。

19日召开的这场事关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大会上,安徽明确“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是安徽重点发展的、当前具有较强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皖北地区最有基础、最有条件发展的重点产业”。

淮南的煤炭、电力,淮北的陶铝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煤化工,阜阳的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蚌埠的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宿州的医药化工、云计算,亳州的现代中医药、高端绿色食品等等。

这些产业在皖北六市都有深厚的发展基础、较大的发展前景。打破“多而散”局面,形成区域间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跟上全省产业发展的步伐,尤为关键。

对此,安徽省长王清宪在会上指出,要“把皖北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产业协同布局”,“以‘兵团式阵地战’的方式,努力走出一条‘领军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

安徽省城市化地区格局优化图

此外,产业发展兴旺以后,皖北全面振兴还需要一个“带头大哥”。

众所周知,城市圈、都市圈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为人熟知的武汉城市圈、南京都市圈等,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各城市间互相联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圈”的作用非常巨大。

4月15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安徽将推动建设“两圈两带两区”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这里的“两圈”即为合肥都市圈以及阜阳城市圈。

文件提出:阜阳城市圈包括阜阳市全域及周边市县,是引领皖北发展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皖北城镇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皖北新兴增长极。

同时,凤凰网安徽注意到“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对此集聚区的发展,文件指出要以阜阳城市圈为引领,促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这样看来,引领皖北全面振兴的重担,似乎历史性地落到了阜阳头上。

皖北全面振兴,安徽发展更强。

补足皖北发展的各项短板,需要更多外部支持,更需要皖北六市之间携起手、心连心,凝聚起更强追赶超越、奋勇争先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