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流动博物馆”进校园 别样的思政课堂更精彩

安徽铜陵:“流动博物馆”进校园 别样的思政课堂更精彩

探索“场馆+思政课”模式,打造场景化、可视化“行走的思政课”,用红色精神为青少年培根铸魂,是安徽铜陵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要举措。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也是安徽铜陵解放75周年。新学期开学后,铜陵市中小学校结合“开学第一课”,通过“场馆+思政课”形式,把“流动博物馆”搬到学校,送到学生身边,为青少年学生带去别样的“开学大礼包”。

讲好渡江战役,激励青少年成长

铜陵是渡江战役发起后江南最早解放的城市。铜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荣,载入共和国史册。讲好渡江战役故事,是铜陵市中小学校思政教育重要内容。

“感谢英勇的战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愿祖国永远和平昌盛。”“生在红旗下,让渡江精神代代相传”……9月3日,“流动博物馆”走进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博物馆的老师们带着孩子们进行了手工书签DIY,制作和平鸽、五角星、国旗造型的书签,孩子们纷纷在书签上写下了对先烈们的敬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们用稚嫩的笔触,抒发着内心真挚的情感。

当日,在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上,孩子们聚精会神,眼中满是对发生在自己的家乡红色故事的好奇与敬畏。“流动博物馆”带来的详实的资料、生动的图片和精彩的讲述,将铜陵渡江战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博物馆的老师为孩子们讲述着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描述着江水奔腾中的激烈战斗,孩子们仿佛能听到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感受到战士们坚定的决心。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起来,那份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的精神深深触动着他们的心灵,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活动中,孩子们制作的书签,成为了他们传承红色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孩子们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枚枚精心制作的书签,在孩子们的手中,仿佛化作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将红色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流动博物馆”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的红色的历史,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让他们永远铭记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意志,努力成长为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讲述文物故事,厚植文化精神

打造立体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德育课堂“主阵地”,是铜陵市积极探索德育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形式。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铜陵市通过“流动博物馆”进校园,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新的育人模式的转变。在该市春晓小学,“流动博物馆”将“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送到学校。展览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图片形式,以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单元内容讲述着大运河前世今生。

同学们驻足在展板前,认真聆听大运河背后的故事,纷纷表示大饱了眼福、增长了知识。更是有同学边看边兴奋地说到:“展板上的历史知识有些在课堂上听过、有些没听过,但这些文物图片都是第一次见呢,内容太丰富了,真是‘流动的博物馆’呀!”孩子们在探索中传承,在交流中产生共鸣。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不仅拓展了博物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更充分发挥了思政课“第二课堂”的作用,以历史、文物为载体,潜移默化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在同学们的德育教育中,让同学们在不出校门,就能赏文物、学历史、长知识、强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相传。

据了解,铜陵市不断深化思政课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绘制铜陵红色资源地图,探索“场馆+思政课”模式,结合党史馆、纪念馆、博物馆、“红色场馆”等,用好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大通长征主题红色教育营地等重点场所,常态化开展“开学第一课”“大学生讲思政课”“英模·大师进思政课堂”、现场专题教学、理论宣讲、“少年行”红色研学等精品活动,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打造场景化、可视化“行走的思政课”。目前,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21家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5个,每年组织数万名青少年学生开展“追寻党的足迹—红色之旅”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有机统一,确保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有“共鸣”、品起来增“回味”。(图文/徐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