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眼下距离2025年仅“一步之遥”,国家、地方正积极谋划2025年经济工作。
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定调2025,明确九大重点任务!其中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谋划2025,首要之一在于总结2024。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布局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
2023年,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安徽持续擦亮科创名片,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28%。
2024年,安徽新质生产力进入2.0时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新质生产力加快增长,低空经济、绿色智造、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对外贸易、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大放异彩,坚持聚焦汽车“首位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等重点产业。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重“质”谋“新”,是2024年安徽经济工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用一组关键词总结,攻关、争先、高飞、智造、出海……则可以精准定位。
攻关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安徽坚持以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前列。
2024年依靠“集智攻关”,安徽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吸睛度”不断攀升,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拔节起势;高能级科创平台立梁架柱;关键技术攻坚战硕果累累。
安徽自研人形机器人“启江一号”亮相,引起全国乃至海外关注;蔚来汽车实现全球首款车规5nm芯片流片,体现出安徽企业的科技实力;深空探测关键技术突破,“天都双星”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发射升空;科大讯飞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讯飞医疗递表港交所;“人造太阳”装置实现了403秒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中科大首次实现超越经典计算机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器;全球首台商用低温版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正式亮相;16家企业上榜2023年中国独角兽榜单,居全国第6位;中科大钙钛矿电池稳态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2024年安徽紧扣“336614”战略布局,汽车“首位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彰显长期向好的强劲韧性。
科技创新成果之外,科创平台、科创环境也持续向好。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1152.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5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7位。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拥有“两院”院士40人,累计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45家。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1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98个;国家级高新区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城市总数达13个,拥有省级及以上孵化器189家;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255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达24家,独角兽(潜在)企业32家,均居全国第6位。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8.2件,增长19%。“近悦远来”,安徽正以科创平台、科创环境,吸引众多企业落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
争先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也是影响经济增速表现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维度而言,各地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正越发成为影响各地市经济竞逐态势的一条“隐线”。“争先”,是2024年安徽非凡魄力的生动写照。
经济发展靠产业。工业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电子信息业和汽车制造业则是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支撑,有数为证。
去年10月份以来,全省电子信息业和汽车制造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月度贡献持续保持在四成以上,今年10月份两行业合计贡献超过六成、达60.9%。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前11月,安徽汽车产量236.33万辆,力压重庆、江苏位居全国第二;安徽统计局数据,汽车产量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当月为18.7万辆、累计148万辆,分别增长1.1倍、89.8%。而据媒体公开报道,截至2024年 12 月 15 日,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飙升至 127 万辆。远超去年 74.6 万辆的成绩,预计全年突破 130 万辆大关。
电子信息业涵盖领域广泛,安徽具有优势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PC制造等多个产业均属于其子行业。作为国家“十四五”集成电路重点发展地区之一,安徽产业链条完整,集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初步构建了以合肥为核心、沿江各市协同发展的“一核一带”产业发展格局。1月至10月,全省生产芯片接近80亿块,同比增幅在50%以上。显示器件行业呈现量增价稳的态势,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前10个月利润增速超过100%。
两大支柱产业之外,“争先”同样为安徽各产业的深刻“画像”。
这一年,安徽智能算力已超过1.4万P,建成国内首个万亿参数大模型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安徽奋力跻身全国第7;
这一年,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累计拥有生物医药企业2236家,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约516亿元,占全国比重约为5%,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33家,专精特新企业34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
这一年,1—7月份,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位,11月长三角、中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长三角第1位、中部第3位。
高飞
低空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在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赋能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国第3个、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安徽低空经济蓄势腾飞,2023年,安徽省低空经济规模突破450亿元,低空无人机飞行时长近150万小时。
安徽共划设54个低空试点空域,开辟43条低空航线,产业规模靠前。
今年9月,2024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安徽省芜湖市开幕。会上,安徽发布了百余项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涵盖物流、文旅、农业、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
安徽省明确,到2025年,打造30个低空标杆应用场景,低空经济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
在低空经济赛道,安徽起步较早。2013年,安徽省就开始谋划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经过十余年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体、无人机产业为支撑的低空产业集群,集聚了企业300多家。2023年产业规模达到450亿元,占全国的10%。同时,产业制造链条完整,集聚了中电科钻石飞机、联合飞机、应流航空等龙头骨干企业,应用场景丰富。
为推动低空飞行服务供需对接、场景建设,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机会和能力清单,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
在应用场景机会清单方面,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共收到安徽省内114家单位的169个场景机会。
出海
2024年是安徽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鲜明印记的一年。
前11个月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823.9亿元,同比增长6.6%,今年以来,安徽外贸规模位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位。
作为外贸的另一种形式,跨境电商,彰显强劲活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提出了六种新业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离岸贸易、海外仓和保税维修。其中,跨境电商是当前外贸新业态的主要形态,也是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带动作用最强的一种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产业。
最新数据,2024年上半年,安徽跨境电商交易额221.2亿元,同比增长21.7%,全省建设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宣城、蚌埠6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培育认定22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安徽做强平台,推高开放能级,外贸是一个重要抓手。
今年7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蚌埠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安徽省第六个、皖北首个综合保税区,蚌埠综合保税区正成为“安徽制造”链接全球市场的新窗口。
除保税区外,合肥海关积极助推省内各类开放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对外开放通道,提升口岸开放能级。今年3月,芜宣机场临时开放货运功能顺利获批。
2024年,合肥市被纳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范围,成为我省也是中部地区首个列入试点的城市。以此为契机,合肥海关出台24条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并推动落实。
安徽深入推进铁路快通模式应用,实现海关、铁路、运营企业数据互通,每批为企业缩短整体通关时间1至2天。推动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关铁协调联动,优化作业流程,实现中欧班列查验“零延时”、通关“零延误”。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合肥)已累计开行4590列,基本实现欧洲全覆盖。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时节如流,击鼓奋进。2024年,行将终点,回望这一年,若需一词以形容之,似乎找不到比“不平凡”,更贴切的词汇。于安徽而言,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勇毅前行的一年。
致敬2024,奋进2025!新的征程上,见证安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丰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