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陵市郊区积极探索互助养老模式,通过“低龄助高龄”结对帮扶、积分激励、健康守护等机制,激活老年群体“二次价值”,让“老亦有所为”,把互助之花开在银发之间。目前,该区已组建7支志愿队伍,服务超300余名高龄老人。
结对帮扶,邻里相助
“助人亦是助己,我们都在为明天的自己铺路。”铜陵市郊区老洲镇高沿村互助养老服务队成员戴旭正自豪地说。这支由65位银发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以“低龄助高龄”模式构建起乡村养老网络。低龄老人组成片区服务组,通过精准摸排建立需求清单,为高龄老人提供就医陪护、卫生清洁、心理慰藉等日常帮扶。
服务队独创的积分机制激发着参与热情,每服务1小时可积3-5分,累计到一定分数即可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上周用积分换了瓶洗衣液,帮助他人自己也有回报。”汪菊荣笑着说。从最初15人的小团体到如今覆盖全村的互助网,邻里相传的温情让这支银龄队伍日益壮大。
巧手生花,健脑颐心
塑料花在布满皱纹的指尖翻飞,铜陵市郊区老洲镇罗墩村活动室里正上演“银龄花艺秀”。周爱珍将刚编好的花插入花瓶,颜色搭配丰富多彩。“在家里也是闲着,来这编编花,放松心情。”她看着插进瓶里的花,笑得开怀。
服务队定期开设手工课堂,串珠、剪纸、布艺等课程轮番登场。“做手工时就像过年一样,大家边聊天边做,特别热闹。”周爱珍说,这些精细动作能激活40%以上的脑区,参与手工活动的老人认知衰退速度减缓23%。
“医”路相伴,健康守望
清晨薄雾中,铜陵市郊区老洲镇罗墩村退休村医罗斌背着药箱叩响五保户汪玉平的家门。量血压、听心肺、查药箱,熟练完成了“健康三查”,随后又和互助养老服务队员一起为汪玉平打扫了家里的卫生。“我年纪还不算大,之前是村医,这些老年人有什么小病痛我就给他们看看。”罗斌乐呵呵地说。
“老亦有所为”,从高沿村积分超市的温情兑换到罗墩村手工课堂的巧手翻飞,从巡诊药箱里的健康守护到院落闲话间的精神慰藉,这些深植乡土肌理的互助模式,正将银发浪潮转化为基层治理创新的内生动力。
铜陵市郊区构建“区镇村三级网络+幸福驿站+服务点”体系,打造“悦夕养”本土养老品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的协同机制。立足本土化养老理念,重点打造“不离乡土、村居养老”的互助模式,通过盘活小卖部、理发店等老年人常聚场所改建幸福驿站,集成日间照料、志愿帮扶、应急援助等多元功能,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养老服务节点网络。“农村养老不缺资源,缺的是整合与激活。我们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通过积分激励、技能共享等机制,让老人找到价值感,让邻里回归温情纽带。”铜陵市郊区民政局局长余轶华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把“共老共融”的种子播得更深、更广。(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