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筑牢安全防线。完成17个考点用电隐患整改,为重点考点配备发电车及备用发电机,实现电力保障全覆盖。全市考点配备52个智能安检门,严格执行“手机不得带入考点”规定。安装无线信号屏蔽仪,对考点周边手机信号降频,构建“智能安检+信号屏蔽+周边降频”立体防控体系。
二是强化全链条管控。试卷押运全程实行视频监控、北斗定位及布控球实时记录,市、县试卷保密室实现智能巡检全覆盖,落实“四人值班+多岗监督”制度。3339 名考试工作人员全员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考核,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引入AI智能巡查系统,对660个考场实施实时智能监测,同步完成英语听力设备专项检查,排除隐患10余处。
三是优化服务保障。在考点周边设置禁鸣标志和临时交通管制区域;开通73条“考生免费线路”,投放“爱心送考”出租车,为行动不便考生提供预约接送服务。设立“静音护考”举报热线,严管500米范围内噪声源。针对强降水天气,提前排查考点周边易涝路段,及时发布实时路况预警;加密考点区域气象监测,通过“淮南气象”公众号及短信平台向考生推送暴雨预警及出行提示,确保极端天气下考生安全赴考。
四是聚焦特殊群体。为22名残疾考生定制合理便利方案,通过“淮南发布” 等平台发布15条涉考信息,卫生健康部门开通心理热线,累计提供线上疏导服务200余人次,全力保障特殊考生应考无忧。(文/丁婷婷 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