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随着高考首场语文考试结束,大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正式揭晓。合肥一六八中学的资深教师徐展应邀“提笔应试”,尝试写作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读者呈现专业视角下的审题思路与行文策略。
天末同云黯四垂,万马齐喑究可哀。彷徨的风从清末吹来,激起呐喊的潮。一代代人开出器物、制度、文化、国民性、新思想种种药方,嘶哑着歌唱,于斯守望,至死方休,淬炼出坚韧而伟大的民族魂,绵延至今,传承不已。
从“开不了口”的彷徨,到“嘶哑着歌唱”的呐喊,再到一个民族高举“带血的手”“起来”演绎全新的故事,从中我们读到的,既是百年国耻中民族复兴的脉络,更是身逢盛世青年应有的担当。
“开不了口”未必是沉默着绝望,而是沉潜中积淀,博观约取,转益多师,思考中国前进的方向。
鲁迅先生把老大的中国比作一间铁屋子,十分坚固又绝难破毁。载舟覆舟,民众总是无言承受苦难,觉醒了的青年又该如何呐喊?开药方永远是抓药材的第一步,呐喊之前,先要想好喊什么。杨文会以佛学救国,编印《佛学三字经》,终于湮没无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试图安顿国人灵魂,未免大而无当。胡适师法杜威,为“容忍与自由”张本,“多谈些问题”固是好事,“少谈些主义”却是书生意气……众声喧哗里,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延安窑洞里的声音。这声音东渡而来,又浸润了中国化的思考,在成为黄钟大吕之前,经历了多少仁人志士在铁屋中的沉潜、积淀!
“嘶哑着歌唱”不是绝望着一搏,而是明了牺牲价值后的前赴后继。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中国的脊梁不在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在一代代“嘶哑着歌唱”的革命者和建设者。这歌声不像云雀那样悦耳,也许是“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战斗之声,那是抗日战场上抵御日寇的喊杀声;也许是“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喧嚷之声,那是解放战争中用小车运送物资百姓的欢呼声。和平年代里,也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稚拙的宣告,有“我只想知道我儿子在战场上勇不勇敢”沉痛的哀悼……“我爱这土地”,不是命题作文的口号,而是不屈灵魂的呼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要把建设伟大祖国的歌声唱到千家万户。
“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是多难兴邦中爱国精神的觉醒,唯有集体抗争奋斗,民族方能崛起复兴。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穆旦的诗不像陶潜那么的温和雅致,却透露出时代的氛围。多难不能兴邦,多难中仍然坚韧团结的人民才能兴邦。是汶川和雅安全民捐款彰显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新冠疫情上下同心换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独狼死,群狼生。也许,“万人如海一身藏”,说的是与万人共舞,在为国家奉献中实现个体的价值!
身逢盛世,我们也应在沉潜中积淀,在呐喊中笃行,在拥抱中团结,为盛世添砖加瓦。“像钢铁编织起亚洲的海棠”,让我们像穆旦诗里期许的那样,像钢铁一样坚韧,像海棠一样美好,融小我于大我,共同做支撑祖国的脊梁!(图文/合肥一六八中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