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服装市场,海澜之家曾凭借“男人的衣柜”这一精准定位迅速崛起,成为男装行业的标杆企业。然而,近年来这家昔日的行业龙头却陷入了增长乏力的困境,尽管在营销上持续加码——
据媒体报道,过去五年间海澜之家累计投入高达183亿元的营销费用,却未能阻止业绩下滑的趋势。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2.65%至209.57亿元,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26.88%至21.59亿元,创下近四年新低。这一现象引发了业界对传统服装品牌转型路径的深度思考:
在消费习惯剧烈变革的时代,巨额营销投入为何难以转化为实际业绩增长?海澜之家的营销困局究竟反映了怎样的行业深层问题?
图片来源:江阴发布
5年投入183亿:营销投入与业绩增长的悖论
海澜之家近年来的营销投入堪称“豪掷千金”。梳理公司财报数据可以发现,2018年至2024年间,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从17.99亿元飙升至48.41亿元,六年间增长近两倍。尤其是在2023-2024年期间,公司营销投入呈现加速态势,仅2024年一年就投入48.41亿元,同比增长11.21%。这种高强度的营销投入在服装行业实属罕见,甚至超过了部分国际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营销预算。
在营销策略上,海澜之家呈现出明显的“明星代言+节日轰炸”特征。在代言人选择上,公司不断更换当红明星,试图覆盖不同年龄层的消费者:从早期的印小天,到中生代实力派演员张颂文,再到新生代偶像潘展乐、曾舜晞、陈哲远等。在节日营销方面,海澜之家尤其重视春节、情人节等传统节庆节点,不仅邀请沈腾拍摄品牌贺岁片,还赞助央视多档节目,试图通过情感营销打动消费者。
然而,巨额的营销投入并未带来预期的业绩增长,反而形成了“高投入、低转化”的尴尬局面。2024年,尽管营销费用创下历史新高,公司营收却同比下降2.65%,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26.88%。2025年一季度,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收入下滑9.52%至46.42亿元,延续了下跌趋势。
更令人担忧的是,营销费用的增速远高于营收增速,导致销售费用率从2019年的11.23%攀升至2024年的23.10%,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
这种“营销投入与业绩增长背离”的现象,反映出海澜之家在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需求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公司试图通过年轻化营销改变“土味衣柜”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其产品设计、质量与价格却未能同步升级,导致营销信息与产品体验严重脱节。
2025年推出的潘展乐同款“远行冲锋甲”系列冲锋衣,售价698元和598元,但在电商平台的销量仅有个位数至百余件,远低于同类竞品。消费者评论直指“科技含量不足”“性价比低”等问题,显示出营销宣传与产品实质之间的巨大落差。
战略摇摆:从“男人的衣柜”到迷失的多元化尝试
海澜之家的品牌困境根源在于越发模糊的战略定位。公司最初凭借“男人的衣柜”这一清晰定位迅速打开市场,主打性价比男装,通过印小天代言和魔性舞蹈广告在三四线城市建立了强大品牌认知。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趋势显现,海澜之家开始陷入战略摇摆,试图同时追求多个相互矛盾的发展方向,结果导致品牌形象日益模糊。
2017年后,海澜之家启动了“多品牌、全品类、集团化”战略转型,试图从单一男装品牌扩展为覆盖各个人群和场景的服装集团。公司先后推出了高端女装品牌OVV、潮流运动品牌黑鲸(HLA JEANS),收购了高端婴童品牌英氏(YeeHoO),并升级了职业装定制业务,口号也从“男人的衣柜”变为“全家人的衣柜”。
这种多元化扩张表面上丰富了产品线,实则分散了企业资源,且各子品牌之间缺乏协同效应。财报数据显示,除并表的阿迪达斯代理业务外,OVV、黑鲸等子品牌实际处于下滑状态。
在品牌年轻化转型方面,海澜之家同样陷入了“形似而神不似”的困境。公司虽然频繁更换年轻代言人,赞助热门综艺如《种地吧》,并与各类IP进行联名合作,但这些表面功夫未能触及产品本质。
一位行业观察者尖锐指出:“海澜之家想摆脱土味标签,但它的设计团队和供应链体系仍然停留在过去,导致营销是年轻的,产品却是老旧的。”
这种脱节在户外运动风潮兴起后尤为明显——当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功能性服装的科技含量时,海澜之家推出的冲锋衣、防晒衣等产品在技术描述上含糊其辞,仅用“科技面料”一笔带过,难以获得专业消费者的认可。
更为深层的问题是海澜之家商业模式的滞后性。公司长期依赖“平台+品牌”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上游向供应商赊购成品,滞销可退货;下游依靠加盟商承担开店成本和库存风险。这种模式虽然加速了规模扩张,但也导致公司对产品设计和质量缺乏把控力——供应商为降低风险倾向于生产大众化款式,使得海澜之家的产品常年“千篇一律”。
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强和市场竞争加剧,这种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延长至330天,较2023年增加48天,库存规模超过百亿元。
当品牌核心定位模糊时,再多的营销投入也难以挽回消费者流失的趋势。海澜之家近年试图从轻资产向重资产转型,增加直营店比例和买断式采购,但转型过程充满阵痛。2019年至2024年,公司直营店占比从6%提升至25%,同时开始承担更多库存风险。这种转变虽然长期看是必要的,但短期内导致销售费用激增和利润率下滑,进一步加剧了业绩压力。
渠道变革与数字化转型:未能扭转颓势的“新零售”尝试
面对主业增长乏力,海澜之家近年来积极探索渠道变革和数字化转型,试图通过新零售布局寻找增长突破口。公司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优化线下门店结构、加强线上渠道建设、探索奥莱等新业态,并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
然而,这些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公司的经营困境。
在线下渠道方面,海澜之家实施了“新千店计划”,加速从传统商业步行街向地标性商业综合体转移,同时关闭低效门店、提升直营店比例。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各品牌门店总数达7178家,其中直营门店1510家,直营毛利率高达64.5%。这一调整虽然提升了单店效益和品牌形象,但也带来了沉重的成本压力——直营店的租金、人工等费用完全由品牌方承担,导致销售费用率持续攀升。
更关键的是,门店形象升级并未伴随产品力的同步提升,使得高端化转型流于表面。有消费者反映:“海澜之家的店铺装修越来越漂亮,但走进去发现衣服还是老样子,价格却涨了不少。”
值得肯定的是,线上渠道成为海澜之家近年少有的增长亮点。2025年一季度,公司线上营收10.14亿元,同比增长19.76%。海澜之家积极布局直播电商,不仅开展店铺自播,还与达人直播合作,董事长周立宸甚至亲自上阵参与央视“董事长福利价”活动。2025年4月,公司宣布入驻京东秒送,将全国超5000家线下门店升级为“云仓”,试图构建“线下体验、线上即时、全域协同”的生态闭环。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线上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打折促销,2025年一季度团购定制业务虽然营收增长17.6%,但毛利率同比下滑8个百分点,这种以利润换销量的模式可以持续多久,是个大大的问号。
在产品力没有实质性提升的情况下,单纯的渠道创新难以带来持续增长。无论是线下门店升级、线上直播带货还是新业态探索,都只能治标不治本。公司2024年营收下滑2.65%、2025年一季度主品牌收入下降9.52%的业绩表现,充分证明了没有产品支撑的渠道变革存在明显局限性。
海外扩张与代理业务:远水难解近渴的新增长点
在国内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海澜之家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和品牌代理业务,希望以此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公司自2017年开始海外拓展,从东南亚起步,逐步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迈进。
海澜之家的国际化进程采取了“扎根东南亚、辐射亚太、着眼全球”的渐进策略。初期重点布局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新加坡等华人较多、文化相近的市场,2024年又开拓了马尔代夫和肯尼亚等新兴市场。
公司针对海外市场特点调整了产品结构,增加约20%-30%的东南亚专供款,并发展了四种创新店型,这种本地化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0.75%至3.55亿元,门店总数达101家。
然而,海外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的贡献仍然微不足道——3.55亿元的海外营收仅占总收入的1.7%。此外,海澜之家在欧美成熟市场的存在感仍然很弱,至于公司计划未来拓展中东、中亚和澳洲市场,但这些地区的商业环境、消费习惯与中国差异更大,扩张难度不容小觑,效果如何,只能等待时间验证。
海澜之家迄今似乎仍在多个战略方向间摇摆不定:既要坚持服装主业,又要拓展新业务;既要深耕国内,又要加速出海;既要提升品牌调性,又要坚持性价比定位。这种战略模糊性使得巨额营销投入难以形成合力,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战略模糊尤其体现在其新提出的“聚焦品牌,拥抱全球,普惠生活”的新战略方针。
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海澜之家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营销投入,而是深刻的战略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具体而言,破局之道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从“大而全”转向“少而精”的品牌策略,收缩战线,重新聚焦核心优势品类。如果要拓展新赛道也并非不可以,但是要么通过子品牌独立运营的方式,要么以扶持孵化的内部创业模式,与主品牌之间要有明显的区隔护栏。
第二,从“营销驱动”转向“产品驱动”的创新模式,全力强化产品在目标群体心中的“品质记忆”或“标签记忆”。
第三,三个“重”:重构供应链合作关系、重新定义渠道价值、重点审视扩张战略。
不可否认,海澜之家仍拥有诸多优势:强大的渠道网络、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较稳健的财务状况(2021-2024年股利支付率均保持在85%以上)。只要能够正视问题本质,从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重构入手,而非继续依赖营销投入的路径依赖,这家老牌服装企业仍有重振雄风的可能。
毕竟,在变化莫测的服装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适应变化的能力才是基业长青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