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摘要

姚永成:站在风口的猪 都有一个飞翔的梦

2019年,姚永成跟他的团队开设的短视频号“这是TA的故事”粉丝量达260万。凭借《这是TA的故事》荣获某短视频平台影像节金映奖最佳导演和最佳人气两项大奖,宁浩导演、徐峥导演、新裤子乐队、演员张晋为团队颁奖。姚永成描述获奖感受,他回味道:“像极了爱情……”详情>>

  • 姚永成:站在风口的猪 都有一个飞翔的梦

    皋朋影视导演姚永成

    文章摘要“2019年,姚永成跟他的团队开设的短视频号“这是TA的故事”粉丝量达260万。

    凭借《这是TA的故事》荣获某短视频平台影像节金映奖最佳导演和最佳人气两项大奖,宁浩导演、徐峥导演、新裤子乐队、演员张晋为团队颁奖。姚永成描述获奖感受,他回味道:“像极了爱情……””详情>>

  • 罗彬: 主持之外的人生宽度

    安徽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当家主持人

    文章摘要“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会随着职业年龄的增长,不断丰富人生经历,逐渐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既独立又个性的成熟思想体系。”

    “人生除了生和死,任何事情都不是大事。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自信而坚持做事情,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学会乐观。”详情>>

  • 高健健:从读人,到渡人

    前著名节目主持人、现大学教师高健健

    文章摘要“至此为止,高健健已经面对过太多的人。这种面对不仅仅是面坐而欢,更有互诉内心宝藏,剖白人生真相。

    10年之前,很多不同的人坐在高健健面前,他们说,高健健听;10年之后,同样有很多不同的人坐在高健健面前,然后,他们听,高健健说。详情>>

  • 黄新德:一生黄梅爽朗天

    安徽安庆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文章摘要“你嗓子、武功、形象再好,归到最终都是塑造人物,不是只展现你的这些构成零件如何如何好。观众只会记住你的‘人物’。”

    “我们赶不上前辈,后辈赶不上我们。你叫人家‘保护’你,我不知道值不值得保护这些没有传统的艺术工作者,怎么保护啊?我不太知道。”详情>>

  • 陈强:此时此地

    安徽巢湖人,摄影师。

    文章摘要“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特殊的‘能量’,但是这个‘能量’在哪爆发,你自己也不清楚,可能有了某个节点,有人划根火柴,‘砰——’地一下,‘能量’就爆发了。”

    “成人拍照会使用自己的观察积淀和人生历练,这些东西儿童不具备,所以必须要靠一些天分。”详情>>

  • 刘政屏:“书”写人生

    安徽合肥人,作家。

    文章摘要“今年开始,一直在整理家族文献,了解自己家族的过程越是慢一点、困难一点,收获就越大。这过程像在进行一场研学。”

    “方言这东西并不是你想丢就能丢掉的,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它的魅力和它特有的内涵,有一种与你分不开的感觉。”详情>>

  • 刘涛:滤瞳

    安徽合肥人,街拍摄影师。

    文章摘要“我在街头有时一、两天都拍不到一张照片;去帮别人拍照,都有实打实的收入,但是你去拍那个,你的照片就是千篇一律了。”

    “我认为我这是一个艺术行为,不认同自己拍的照片就是艺术。我认为我的艺术行为是我每天行走、观看的过程,我看到了很多事之后产生了思考,拍出了照片,我对我周围的事是有思考和有表达的。”详情>>

  • 许若齐:走出徽州

    安徽黄山人,作家。

    文章摘要“父亲给我影响很大,但是,他身上还是有不少属于徽州负面的东西。他一辈子基本上没走出徽州。徽州成全了他,徽州也局限了他。”

    “地域散文写作,第一阶段是写风物;第二阶段是写风俗;第三阶段是风骨,这是我当然也不仅仅是我,很多作家都很难突破到第三个层次。”详情>>

  • 唐大康:话剧奇缘

    安徽阜阳人,前安徽省话剧院院长。

    文章摘要“反映徽商的作品很多,电影、电视剧等,我总觉得不满足:徽商在曾引领中国商业发展400年历史,怎么再进一步挖掘徽商的特点和文化?还是需要深度挖掘,所以想以话剧形式呈现一下。”

    “当年到基层演出,所到之处,群众无不为话剧所感染着、触动着,甚至看得泪流满面也不在少数。”详情>>

  • 潘小平:大地粗砺而路无尽头

    安徽蚌埠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

    文章摘要“我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我总觉得我想得到的是不可估量的、无价的东西。但是,这种无上限的追求必然要带来很大程度的牺牲。”详情>>

  • 伍美珍:“童心”记录时代

    安徽黄山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文章摘要“让‘儿童文学’成为一种专门的文学种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儿童地位的提高了……认同‘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就是不一样的’,甚至比成人世界更完美,孩子的哲学更深刻。”

    “我觉得有更多读物比“四大名著”更适合孩子看。我跟一些孩子会说,你们不能什么都听大人的。我也是母亲,我对教育孩子很谨慎,我就不太确定我给女儿的每一个命令都是对的。”详情>>

  • 柳新生:用“写意”燃舞内心莽原

    江苏常州人,著名水粉画家。

    文章摘要“写意是一种生来便喜欢的情结,可能是幼时家乡的山水培养了我这种喜好。喜欢作品讲究意境,笔墨简练,写意从构思到技法都渐渐有了自己的体系。”

    “我不是科班出生的,不论是来自市场的压力,或评论界的压力,一路走来也是有很多的。但是最终还是决定走自己的风格,这是勇气,也是姿态。”详情>>

  • 许辉:以文字为淮河计量

    安徽蚌埠人,安徽省作协主席。

    文章摘要“黄河流域易出政权;长江在经济方面作用突出;淮河则是一条人文之河,是中国哲学、人文精华所在,诞生出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文化规范和价值判断系统。”

    “文学作品需要一定感性认识,感性占上风时,形象会很丰满,但是内涵有可能达不到最高层面;随笔、散文带来的思考空间更大。”详情>>

  • 吴少东:诗人的另一种面貌

    安徽合肥人,诗人。

    文章摘要“人情的淡漠,商业化对道德伦理的冲击,人的价值体系的坍塌……人们心中有痛,却无信仰,这是种人道的内伤。我致力于把表达这种‘痛感’变成写诗的追求。”

    “我对诗歌有敬畏感,当成一项严肃而高贵的事业。每首诗都要有突破,要有新的形式和质感出来。优秀的诗人总是不会重复自己,只会追求‘经典化’。”详情>>

  • 禹成明:“真相”还原者的未知世界

    安徽合肥人,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纪录片专家。

    文章摘要“我总觉得现在我们电视的类型太单一了,新闻类、纪实类的东西可以相应更多。安徽台具备制作纪录片的人才条件,会在这种电视类型上多做尝试。”

    “很多优秀的电影导演也在尝试拍纪录片;德国导演文德斯、赫尔佐格,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这些闻名世界的大导演也都拍过纪录片。纪录片绝对有市场,但是需要过程。”详情>>

  • 祝凤鸣:蓝色乡野的持烛者

    安徽安庆人,诗人,艺术评论家。

    文章摘要“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说,我今天用手写作,就如同我父亲当年弓腰废力地挖泥炭。我常想我后来的人生不是很喜欢热闹,可能和年少时在农田边躲着读书的求静心有关。”

    “真正的文艺,是雪国与血泊中升起的黎明,也是黎明中隐含的诗意。拯救文物、保护非遗等,是首先要做的事,这样,传统才延展,有延展才有新生。”详情>>

  • 吴斯:一个女导演的“匠心”养成

    安徽合肥人,纪录片导演。

    文章摘要“做纪录片不能自己主观地沉浸在一些情结里,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能力也不能忽视。它们是在发生变化的。我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

    “我们要谨慎地使用资源,认真地做事情,也要懂得沉淀与打磨,懂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这就是所谓的‘匠心做事’吧。”详情>>

  • 吴婷:反转跨界的自由契合

    安徽安庆人,财经新媒体创始人。

    文章摘要“影响力这件事是个几何型的增长,当你树立了好的品牌和标杆,你是积蓄力量的,资源会向你汇集。‘行业第一’我都要采访个遍。”

    “我好像生来就是喜欢操心和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思想上的自由很重要。”详情>>

  • 苏北:我通俗明白地站在你面前

    安徽滁州人,作家。

    文章摘要“我的小说不是以故事取胜的。多是传达一种情绪和感觉为主。我以为小说要有细节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于细节的力量。我相信这种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不知不觉写汪先生写了26年。坦率地说,研究汪曾祺确实为我带来了一些名声。我珍惜这份荣誉。研究汪曾祺这样一个丰富有趣的作家,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详情>>

  • 闫红:与“恐惧感” 浮世同行

    安徽阜阳人,作家。

    文章摘要“网络写作能检测出读者的兴趣点。比较好的写作状态是你写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读者也有共鸣。”

    “我对生活的要求太低,不被它抛弃即可,而不是跃在它之上。我的虚荣心不算大,对物质要求不高,也没想成为别人羡慕的那种人,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详情>>

  • 韩再芬:一个女人的极致美学

    安徽安庆人,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文章摘要“现代社会,艺术不能在流动的时代中一成不变。年轻的剧种,必须要符合时代,并引领时代的精神走向。”

    “我跟年轻人说,唱戏挣不了大钱,也出不了大名,即使是韩再芬,不也就天天在这里和你们待在一块吗(笑)。当你选择这个行业,你最大的收获就是内心的满足。认定这一点,你人就踏实了。”详情>>

  • 时白林:每个经典,都曾是创新

    安徽亳州人,黄梅戏作曲家、前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会长。

    文章摘要“你知道,黄梅戏从来没有任何流派,就是因为它一直在变化;但戏曲中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果太割裂,也不行。怎么在创新中保留传统的特色和韵味,这很难。”

    “外来音乐形式不是洪水猛兽,不需要抵触。比如rap,我可能无法接受,但我绝不反对人家,存在即合理。”详情>>

  • 吴雪:但求一份“道”与“和”

    安徽亳州人,安徽省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

    文章摘要“诗歌是我心中的真草隶篆,诗歌是我心中无言的诗歌。对于创作者来说,诗意的书写与书写的诗意,无疑是一种享受,可谓快意人生。”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激荡、创新变革的时代。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变革风起云涌。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机遇和希望的时代,书法能够无动于衷,逍遥其外吗?”详情>>

  • 张松:我们要对得起这个时代

    安徽芜湖人,安徽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

    文章摘要“艺术没有登峰造极的时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要制造矛盾,再平衡矛盾。高与低,静与动,疏与密,共同存在才能共振出艺术魅力。艺术是个人的,但不是私有财产,是人类共享的财富。”

    “艺术家总归要靠作品说话。作品的质量就是你人生的价值。钻到钱眼里的人生格局也就只有钱眼那么大。艺术家同时要多读书,知识体系要庞杂,要懂得触类旁通,要不停感知。要懂得留存灵感,灵感的闪现不是偶然的,是积累的必然。”详情>>

  • 于继勇:在纪录片里贯穿热念

    安徽亳州人,纪录片导演、作家。

    文章摘要“作为导演,想渗入自己的LOGO,又要考虑投资方、播出平台的要求,这是门艺术,我也在尽量中和。你看《舌尖上的中国》,台词、配乐等已经成为了一种范本。这是每个导演的目标。”

    “百分之八九十的纪录片都是赔钱的。国际上目前还不大认中国的纪录片,觉得我们片子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所以只能内销。而国内的纪录片市场,还需要等待它的成熟。”详情>>

  • 江泓:像一株植物自然生长

    安徽淮北人,作家、安徽电视台制片人、微信公号“纯棉系”主编。

    文章摘要“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太强,消耗和破坏太大,总有些人,不太喜欢物欲横流,更喜欢‘断舍离’,简化物质生活,繁复内心世界。——就像棉织物一样简单纯粹。”

    “我的理想是能在农村有块地,有个房子,有一个能看得见夕阳的院子。种花种菜,缝洗浆补,写写文章。天天守着手机、电脑的我们,多种感官长期闲置,在乡村,这些感官会得到唤醒和发挥。”详情>>

  • 常河:正在说话的写字人

    安徽亳州人,《江淮时报》副总编、作家、新闻评论员。

    文章摘要“历史并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是要用心观察的。历史一定要观察到人。判断历史人物,一定要把他镶嵌到他所属的历史位置。毕竟,历史就是时代的横断面。”

    “我要引导受众’——这是新闻评论者的误区,当你有这种想法时,你所说的话就会成为最廉价的心灵鸡汤。评论绝不是心灵鸡汤,它是一根刺破肿疮、让真相暴露的针。”详情>>

  • 王明韵:为呼啸的右耳写首诗

    安徽淮北人,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诗歌月刊》主编、诗人。

    文章摘要“高考作文题材范围——‘诗歌除外’,为什么呢?因为没人会写,也没人会评。中国自古就是个诗歌的国度,‘诗歌除外’是种悲哀。”

    “如果越写人越阴暗,那与诗没有关系。脸上有阳光,眼里有泪水,心里有悲悯——这才是诗人需要具备的潜质。”详情>>

  • 葛怡然:娱乐圈中有桃梨

    安徽亳州人,娱记、专栏作家、自媒体“桃红梨白”主编。

    文章摘要“写娱乐,其实就是在写自己的世界观。同样一个人物,不同人生阶段的采访,你的入口和读取都会不一样。”

    “人性中都有窥私欲的一面,以前自己也有扒狗血的想法,比如20岁时看到范冰冰,也会联想到‘绯闻’、‘整容’这些词语;但现在会想,她一定有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才能走到金字塔尖。”详情>>

  • 莫幼群:这城市必需的写作者

    安徽合肥人,作家、《少年博览》总编辑。

    文章摘要他喜欢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揭示了思维和交流的乐趣,比如现在的发朋友圈,其实就是发出一封封没有写明具体收件人的信。他喜欢的中国作者不多。“中国作家的哲学准备不够,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打量我们经历的荒诞。”

    “近二十年来文学中的‘青春’题材,几乎都在被北京人书写。我希望合肥作为一座新都市,也可以提供一两个‘青春代言人’出来。”详情>>

  • 周京辉:从研究所出走的文艺梦想家

    安徽合肥人,安徽电视台《人文再发现》主编、“方盒话剧社”负责人。

    文章摘要我质疑他对“新闻”有偏见。他说:“刚刚发生的事我们总是看不太清,也就没办法辨清它的好坏。所谓‘人文’就是跳脱出当事之心,成为一种客观而全面的旁观。”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戏剧可以让你直接面对你的受众,你也可以看到自己作品的生动呈现。你与你的作品,与你的受众,你们可以在同一空间对话。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迷人的事情。”详情>>

  • 章玉政:站在新闻与历史之间

    安徽安庆枞阳人,《新安晚报》采访中心主任、民国文化学者。

    文章摘要刚做新闻记者时,很久一段时间,我没有‘新闻梦’。一个新闻稿,你的线索、思路、角度都要有想法,不平庸,才是一篇好稿子。为了掌握这一点,我用了四五年去探索和尝试。”

    “写史意义重大——还原历史真相,启喻现今世事。做历史研究也让我更理性地面对新闻中的细节——毕竟,新闻即历史。”详情>>

  • 谢泽:从无“使命感”的艺术纤夫

    安徽合肥人,艺术家、“崔岗艺术家村”发起人。

    文章摘要“中国人的审美训练是不够的,或许因为中国人的心里充满胆怯与对外界的戒备;再溯之,国人不大具备公共意识,缺乏道德‘底线’。文明创造力就被遏制了。”

    ““在合肥,商业发展和原创文化的双重弱势加深了对现当代艺术的漠视。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应该被鼓励。”详情>>

  • 李筱懿:新文字女神诞生记

    安徽滁州人,作家、《安徽商报》广告部副主任、自媒体“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主编。

    文章摘要李筱懿把自己当作女性朋友值得信赖的“树洞”,逐渐发现,情感也是一种方法论,微妙的责任感落在这个敏感而善察的写作者身上。

    我把自己定义为‘读者的朋友’。我不是‘情感作家’,我不写狭隘的情爱,我想探寻女性面对各类难题的方法,分享一些自己使用过的有趣技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