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站内

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穿越千年的建筑史诗:长春大社的历史脉络

在皖南徽州的青山环抱中,坐落着中国唯一完整保留的社屋建筑——呈坎长春大社。这座古老建筑,不仅是徽州宗族社会的缩影,更是一部以砖木为笔、风水为墨的立体史书。长春社的历史据传可追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吕孙两姓的先民所建。据明代进士罗必达所撰《长春社记碑》记载,此地初为村民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的场所,后因罗氏家族迁居呈坎,逐渐成为村落精神生活的核心。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乡贤罗震孙等人捐资重修,奠定了今日三进二天井的宏大格局;清代进一步修缮,形成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社屋群落,被誉为“古徽州社屋之最”。其名“长春”,取自“春祈秋报”的农耕传统,寄托着村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永恒祈愿。

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历史钩沉:从苏东坡题匾到安思远捐资

长春社的门额曾悬挂蓝底烫金直匾“长春大社”,相传为北宋文豪苏东坡亲笔题写。匾额在文革期间不幸被毁,但门楼“五凤朝阳”的制式仍保留明代风韵:六只造型各异的凤凰翘首远望,象征着吉祥与丰饶。

上世纪80年代,长春社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幸得中国(香港)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和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及国际友人捐资修缮,并于1998年跻身“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随呈坎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天人合一的建筑美学:凝固的徽州技艺

长春大社坐西朝东,坐落在村南,面向灵山,临众川河,通阔18.14米,进深31.57米,由门屋、回廊、正堂、后寝两天井五部分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建筑布局遵循“左祠右社”的古制,与罗东舒祠南北呼应,共同构成呈坎“水口”的文化地标。

长春社的建筑特色堪称徽州社屋的巅峰之作,如同在时光的褶皱里寻找永恒。其主体中门屋为五开间“五凤楼”,门屋采用罕见的五凤楼形制,五开间逐次缩小,恰似五只凤凰向着太阳展翅高飞,寓意“五凤朝阳”,尽显祥瑞之气。前檐石柱与木构梁架完美衔接,月梁上莲花斗拱层层叠叠,斗拱间丁头栱穿插其中,这精妙的设计,不仅展现出明代徽派建筑的力学智慧,更像是一场力与美的完美融合。

步入正堂,七开间的开阔空间让人眼前一亮,梁架通体朱红,在崇尚黑白灰的徽派建筑中独树一帜,庄重而又神圣,象征着祭祀的庄严。正堂高悬“春祈秋报”匾额,点明了长春社的核心功能。

后寝祭殿,地面高筑六级台阶,石栏板上花草纹饰雕刻细腻,望柱头的石狮威风凛凛,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尊卑有序”的礼制观念。而正堂的红色梁柱,在徽州建筑中极为罕见,有学者推测,其灵感或许源自宫廷建筑,暗含着“以礼敬神”的儒家伦理,为长春社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重的色彩。

五凤楼与彩绘梁枋:明代工艺的巅峰

门屋采用罕见的五凤楼形制,五开间逐次缩小,寓意“五凤朝阳”。前檐石柱与木构梁架巧妙衔接,月梁上施以莲花斗拱,斗拱间穿插丁头栱,展现出明代徽派建筑的力学智慧。正堂内,红色梁柱与黑漆木构形成强烈对比,两侧廊庑,莲花斗拱与几何纹彩绘交相辉映,历经45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色彩明丽,令人称奇。那独特的“江南包袱锦”图案,突破传统花鸟主题,以几何图形与夔龙纹交错组合,梁架上彩绘至今色彩明艳,几何纹样的“包袱锦”图案颠覆了传统花鸟主题,被誉为“江南彩绘一绝”。展现出明代装饰艺术的创新精神,也凝聚着匠人们的无限巧思。

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长春社的彩绘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等级制度的象征。后寝祭殿地面高筑六级台阶,石栏板刻花草纹饰,望柱头雕石狮,细节处尽显“尊卑有序”的礼制观念。此外,五凤楼上六只木雕凤凰形态各异,取“五凤朝阳”之意,既呼应风水理论,又彰显家族对文运昌盛的追求。

石雕与空间哲学:从“神眼”到“阴阳鱼”

社屋的石库门两侧开圆形洞窗,称“神眼”,象征神灵监察人间;天井以黟县青石板铺就,石栏浮雕夔龙纹与花卉,暗合“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更令人称奇的是,呈坎村整体按《易经》八卦布局,而长春社恰位于“阴阳鱼”分界线的南端,与穿村而过的龙溪河共同构成风水学的“活教材”。

民俗与信仰:社火背后的烟火人间

社屋是祭祀土地神、社稷神(又称社公)的场所,祭祀土地、社公称之为社祀,一般一年举行两次,即为春祈秋报。据《岁时广记》载:“立春后五戌为春社,立秋后五戌为秋社”,长春大社不仅是建筑艺术的载体,更是徽州民俗的活态博物馆。社屋前方是一旷坦平地,用于举行庙会的场所,每年正月,这里上演的“春祈会”活动,将宗族信仰与世俗生活编织成动人的文化图景。

古今对话:文化遗产的当代重生

在现代化浪潮中,长春大社并未沦为静态的“建筑标本”,而是通过保护与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上世纪八十年代,歙县博物馆与呈坎基层干部、群众在长春大社正堂用砖柱顶住月梁,对正堂进行了加固。1990年,中美专家联手采用传统工艺修复梁架彩绘,替换腐朽木构件对长春社不改变任何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缮,同时引入现代消防系统,于1996年4月动工至1997年9月完工。如今,社屋的“生死轮回”已圆满,成为古建修复的国际范本。

黄山市徽州区:千年社火映古今,呈坎长春大社的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

站在长春大社的门坦前,仰望五凤楼飞檐,仿佛听见梁枋间的彩绘低语,看见社祀队伍的火光摇曳。这里的一砖一瓦,既是徽州工匠的技艺结晶,也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神图腾。正如故宫博物院单士元先生所言:“长春社是个宝,它让后人读懂何为‘建筑的诗性’。”

当古村落与新时代相遇,长春大社的故事仍在续写——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将成为未来的对话者。

(罗会定 薛剑锋)

推荐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