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暖新闻

安徽暖新闻4月盘点:用行动传递可供感知的能量

来源:凤凰网安徽综合

2019-05-07 第期

2019年4月,安徽暖新闻共收录稿件9篇。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人一直在用行动传递可供感知的正能量。“义务打捞队”以船为伴,十二年坚持守护巢湖的水清岸绿;跨越血缘,女子不离不弃抚养血友病样子三十余年;70年坚守,“80后”守陵人胡兆伦芳华铸就的尊严碑;17年坚持无偿献血,“熊猫女侠”用爱心点亮生命之光;多次救人于危难中,90后小伙勇救多名落水者;多年坚持为他人服务,大学副教授免费修家电三十年……是他们,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行动善待世界。今日,凤凰网安徽带你了解这些温暖可爱的人们。

“义务打捞队”十二年守护巢湖水清岸绿

在烟波浩渺的巢湖岸边,至今活跃着一支义务打捞队。他们以船为伴,每天在河道和湖面穿梭,只为留住水清岸绿。

清晨7点,家住合肥市滨湖瑞园的姜清泉来到塘西河段,换上统一的工作马甲,与打捞队的老队友们寒暄了一会,拿起工具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打捞河面上的漂浮物和杂草垃圾。

姜清泉是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义务打捞队的队长,今年已有65岁。人生前半段,姜清泉一直和水打交道,跑了20多年船,当了20多年船长。2007 年,退休回到义城的姜清泉看到了义城街道招募“义务打捞队”,要求熟悉水性,身体好,他第一个报了名。

每天他们都要把从河道里打捞上来的蓝藻和垃圾送去统一处理,一直忙活到天黑。姜清泉回忆,“刚开始打捞清理的时候,河道淤积阻塞、鱼虾不生,每天都能拉上来好几吨垃圾,很多都是沿岸养殖场和居民丢弃的废物、垃圾……现在这些作坊都搬走了,塘西河、十五里河水质一天天变好,游客来了都说干净。”

十二年间,姜清泉带领的义务打捞队风雨无阻坚守在环巢湖岸线和三条入湖河道上,几乎没有中断。队员也大多变成了花甲之年的老人。“刚开始我老伴和家人都还不同意,觉得这活又累又没什么钱,但人总要有点奉献精神。”姜清泉说,所有人都在为巢湖水环境努力。经过环巢湖治理,现在巢湖水质大幅好转,塘西河、十五里河、南淝河也比原来清澈,水里也能见到鱼了,“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只要我干得动,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

滁州一女子不离不弃抚养血友病养子34年

兰家萍和丈夫张蔡林今年62岁,养子张店明34岁。一辈子与农田打交道的夫妇俩,农闲时靠着临时的瓦匠活儿糊口生计。这对原本可以安享晚年的老夫妇,却被34年前突然出现的养子张店明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一家人从此上演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跨越血缘的亲情故事。

张店明三岁的时候,牙龈会无缘无故出血,皮肤轻轻一碰也会血流不止。文化程度不高的兰家萍不知所措,把张店明送到滁州医院检查治疗,每一次去医院都要花5000块钱的医药费。但随着出血状况的加重,滁州医院已经无法治愈张店明的病,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兰家萍夫妇带着张店明来到上海瑞金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经检查诊断为血友病。

为了给张店明看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亲戚朋友都被借了个遍,往往都是老账没还清又要借新账。兰家萍的两个女儿一个初中毕业、一个小学毕业后也都相继外出打工,帮着父母一起挣钱给弟弟看病。

兰家萍夫妇给予张店明的亲情关爱,超越了血缘,超越了亲情。三十四年来,善良的兰家萍夫妇俩省吃俭用,不惜一切代价给张店明看病,为张店明治病花去医药费高达30多万元。

“如果不是遇到爸妈,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在张店明的房间,台式电脑、空调、马桶等应有尽有。张店明回忆,上世纪80年代,养母带着他去上海医院检查,医生问,你们是什么样子的家庭,兰家萍说是农村种田的,医生摆摆手说,这样的家庭估计很难养活,因为这个病要输血的。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放弃,但养母却坚定养育他。

兰家萍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照顾儿子上,她常说:“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动了,还有女儿。女儿答应过我们,等我们老了,会帮助照顾张店明。”

“再苦再累,只要儿子能够幸福地活着就值得。”虽然没有文化,说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大山深处的兰家萍夫妻俩共同抚育血友病弃婴的初心一直从未动摇,且一直还在坚持。

“80后”守陵人胡兆伦70年坚守烈士陵园

在蚌埠市怀远县,“80后”烈士陵园守陵人胡兆伦。70年来,他始终守护着这片烈士陵园,这里是他心灵的净土,也是他峥嵘岁月的见证。他说,英雄不能忘,他们用血泪换来的今天值得我们珍惜,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说起胡兆伦,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80后”,与传统80后的意思不同,他的“80”指的是年龄。“我今年,87了!”胡兆伦说出这句话时,中气十足,听起来全然不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淮海战役那年,他17岁,是村里的民兵骨干。就在那一年,中国共产党中原野战军某部一连与国民党军辎重部队在怀远县附近展开了战斗,战斗从凌晨持续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牺牲者不计其数。其中一些烈士的遗体被当地群众用四轮大车拉到怀远县陈集乡安葬,胡兆伦正是掩埋革命烈士活动的人员之一。

也许是被烈士们的精神感染,也许是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使然。在那一场残酷的战斗后,年轻的胡兆伦主动选择守护烈士们的陵墓,这一守,就是70年。70年,也许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但这串数字代表的,却可能是一个普通人一生的时光,胡兆伦老爷爷他用70年的时间,守护烈士陵园,奉献一生的岁月铸就出一座尊严之碑。

70年风雨岁月,胡兆伦每天的工作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流程。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摆好贡品,这些看似枯燥而重复的工作,在胡兆伦手中,却显得特别有仪式感。时光侵蚀下,老人的腿脚已大不如从前灵便,但他仍每天坚持打扫。他的每个动作,都透着倔强,透着他对烈士们的崇敬。

守陵70年,胡兆伦见惯了人来人往。平日里来这里的人就不算少,现临近清明,前来陵园参观和悼念英烈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浙江、江西、四川……全国各地的有心人都慕名前来祭拜,对这些祭拜者,胡兆伦老人也会热情的接待,向他们讲述蚌西阻击战及烈士们的故事。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人换了一波又一波。70年,只有胡兆伦一直在这里,执着坚守。

蚌埠一“熊猫女侠”17年坚持无偿献血

在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荷花园社区,提起吴延秀,居民们称赞她为人热心,尤其是10多年坚持志愿献血,帮助他人渡过难关,亲切地称呼她为“熊猫女侠”。

吴延秀的献血经历缘于一次巧合。那是2002年夏日的一个上午,蚌埠市中心血站流动献血车开到淮上区果园村采血点,进行现场采血和义务献血知识宣传,引来不少村民。“我长这么大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招不招蚊子?就想献个血看看。”当时34岁的吴延秀怀着好奇心走进了献血车。“没想到几天后,中心血站就打电话来说我的血型是Rh阴性稀有血型,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吴延秀告诉记者,当时的她并不知道“熊猫血”意味着什么,只知道稀有,直到一年后的一次急救事件才让她真正明白。

2002年的一天,正在工厂上班的吴延秀突然接到蚌埠中心血站的求助电话。工作人员告知: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个病人正在急救室抢救,病情危急,急需输“熊猫血”。吴延秀二话没说,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打车赶往医院献血。最终帮助这位病人顺利脱离险境。这一刻吴延秀才意识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一次重生。“当时献完血出来,第一次感觉到帮助他人是多么自豪和幸福的事。”吴延秀微笑着说。从那以后,她便走上了无偿献血的道路,每年保证至少献血一次。有时单位组织义务献血,吴延秀也主动上前献血。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生怕错过每一个需要急救献血的电话。只要电话来了,不管在哪里,她准会第一时间赶到。

17年来,像这样的紧急献血,吴延秀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不管是在上班途中还是夜晚入睡后,只要接到求助电话,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去献血。她说:“时间就是生命。我早一分钟到,患者就多一分救命的希望。”

目前,吴延秀已累计献血超过9000毫升,按一个成年人全身大约有4000毫升至5000毫升血液计算,相当于将全身血液更换了2次。如果按救助一个病人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计算,她所献的血能救活10多个病人。吴延秀先后荣获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6-201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去年被评为“蚌埠好人,不久前荣获“安徽好人”称号。

合肥一大学副教授免费修家电三十年

穿着一条旧军裤、一双老布鞋,衬衫已经穿了20 多年,衣领还有补丁。他今年已经74 岁了,一年里除了大年三十,其余时间都一心扑在维修站里修家电。

姚文正,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退休副教授,是这位老者的真实身份。维修站的全名叫做“学雷锋家电维修站”,从1989年开始至今,他为群众免费维修家电30年。

“人的一生用于工作的时间大约37 年,但除去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细算下来,一年中大约去掉了七分之三。”姚文正说,“我舍不得放弃这七分之三,生命之源在于身体、灵魂之本在于奉献,好好劳动、多做贡献才是人生的意义。”

30 年里,“学雷锋家电维修站”走出了三千多名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离开了,他却始终坚守,没有节假日、寒暑假,退而不休,不计条件,也没有怨言。

“他大年三十、年初一都没在家待着,到我们这边帮忙修家电。他是真真切切在为人民服务,很了不起。”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居民尹先和不由得赞叹。

不仅如此,他资助困难学生学费,直至毕业;他在医院住院,看到肥西高刘一户农民为医疗费发愁,便悄悄塞给那个农民500 元钱;他自费到雷锋团调研,得知一名战士的母亲需要钱住院手术,他立即捐出了2000元,自己仅留下路费……他说,吃穿都是外在,人格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生命应该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他生活简朴,却把省下的钱资助困难学生、帮助贫病群众,50元、100 元、1 万元……捐款不计其数。他写下30 余万字笔记,甘做“雷锋精神传承人”:“我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竭尽全力贡献社会,全心全意为民服务。”

(凤凰网安徽综合中安在线、安徽网、安徽文明网)

凤凰安徽官方微信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暖新闻
欢迎投稿:city_ah@ifeng.com

联合共建合作伙伴

  •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北京分社

合作媒体

  • 南方都市报 新民晚报 华西都市报 华商报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