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晓鹰:带最好的作品《伏生》回家乡合肥


来源:今日生活报

在侯岩松扮演的伏生的表演中,用鲜明的带有技艺性的形体动作来作为“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体现”语汇和形式,揭示人物的心灵。扮演伏生的侯岩松、扮演李斯的涂松岩、扮演羲娥的徐筠、扮演闵姜的佘南南等表演艺术家都统一在这种美学原则下,努力做到文化符号与人物个性的统一。

原标题:王晓鹰:带最好的作品《伏生》回家乡,我很荣幸

《伏生》

类型:话剧

导演:王晓鹰

编剧:孟冰/冯必烈

主演:佘南南/王立夫/邹一正/冯瑞睿/方海萌/吴芃芃/陈强/吴紫彤

演出团体:中国国家话剧院

“全剧的高潮,伏生忍痛烧书的一幕,导演用天降红绸缎来表现熊熊大火吞噬书籍,真的是太震撼人心了,很久没看到这么棒的话剧了。谢谢王晓鹰导演!”、“这部剧延续了王导此前在《霸王歌行》和《理查三世》中的中国风,同时不失现代感。无论是歌队的处理,道具的使用,还是重要场景的刻画,都让人惊艳”……是什么让夜晚的合肥大剧院座无虚席、人气爆棚?是什么让小伙伴们交口称赞、久久沉思?答案就在《伏生》。

6月25日、6月26日,国家话剧院经典原创话剧《伏生》亮相合肥大剧院。该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王晓鹰激动表示,“这是近年来我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作品,离开合肥40年,我能带着这部作品回来向家乡人民汇报,很荣幸。”

去年8月,王晓鹰导演曾做客“艺术名家大讲堂”,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引人沉思的精彩主题演讲。时隔不到一年,王导携国家话剧院经典原创话剧《伏生》再度回肥。这部剧讲述了古代大儒伏生以生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故事,给小伙伴们上了一堂弘扬文化传承信念的课。

秦王时期,为将大秦文化一脉流传,秦王废黜其他所有文化门派,下令焚烧儒学典籍。大儒伏生为让《尚书》等儒学典籍传承发扬、逃脱焚烧之祸,闭门18天,把几部儒学经典诵记于心。丞相李斯登门焚书、抓捕伏生的儿子子勃。伏生为保住自己背诵的典籍,甚至交出了藏在家中的儿子。

在一群乞丐面前,伏生大笑着说:“荒谬,愚蠢……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吃进肚子里的诗书,成了亲人头上冰冷阴森的绞索。”“前一刻我还以为自己天赋异秉,是个保护诗书的圣人,现在我却成了戕害天伦的罪人……我不能死,就让家人白白送命?这就是我的文化?”《伏生》的编、导、演着力展现了历史对伏生灵魂的拷问。

秦朝灭亡,项羽烧了咸阳宫,儒生们听说宫里的儒学典籍的孤本都被焚烧而痛苦呼叫,这时,伏生高声诵读了《尚书》、《孟子》、《论语》……众儒生带着朝圣般的感情,倾听着这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在伏生跟前一个个陆续跪下,一齐向他行拜师大礼”。

到了汉朝,又“废黜百家,独尊儒学”。垂暮的伏生感慨:“倘若只有一种酒喝,这日子怎么过啊……”作者以绕梁余音的诗情,把人物和剧本的哲思向纵深又推进了一个层次——关于“百家争鸣”的思索。《伏生》的演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伏生灵魂的拷问,促使人们久久地沉于思索。

谈到缘何选择排演《伏生》,王晓鹰透露,“这个本子是早就写好了的,当时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没有排成,而本子到我手上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排这个戏之前我也不知道伏生这个人,五经里面有《尚书》,如果没有伏生,《尚书》就流传不到今天。在这出戏中,伏生‘壁藏《尚书》’改为了‘胸藏《尚书》’。这出戏的本子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伏生虽为一代儒家宗师,却有着‘大文化’的胸怀,由伏地而生到挺立于天地,这是一种生命状态,也是一种文化状态,它显示了生命的坚韧,也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如果这个戏只是写儒家文化的传承,就浅了。从这个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通文化人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生命联系,而不仅仅是外部冲突。是通过人物表达出整出戏的文化视角。能表现内心的作品,才是最厉害的。”

导演王晓鹰在多年的舞台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矢志追求戏剧的哲思品格,关注“灵魂拷问”的课题,执著使用假定性原则,创造诗化的意象,2006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在《伏生》演出中,导演采用了丰富的假定性、诗化语汇。演员的表演也创造性地运用了以民族文学艺术元素为基础的肢体动作和语汇。

在侯岩松扮演的伏生的表演中,用鲜明的带有技艺性的形体动作来作为“在体验基础上的再体现”的“体现”语汇和形式,揭示人物的心灵。当侍从端上子勃人头时,伏生——侯岩松在台板上的一段甩发抖须的肢体动作表现了人物难以倾诉的激情,在编、导、演整体的创造中,以伏生“贪生怕死”的表象,反证了伏生为保存历史文化的钢筋铁骨的灵魂,歌颂了中国文化,歌颂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灵魂。

扮演伏生的侯岩松、扮演李斯的涂松岩、扮演羲娥的徐筠、扮演闵姜的佘南南等表演艺术家都统一在这种美学原则下,努力做到文化符号与人物个性的统一。演出中的歌队——群臣、奴隶,通过肢体与舞台调度的舞蹈化、木偶化烘托出整个演出诗化的统一风格。

在景物上渗流鲜血及用红绸表现火的语汇在王晓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不是没有出现过,而在《伏生》中,硕大的、渗出鲜血的面具与大幅度抖动的红绸把这种象征语汇用到极端。把象征和诗化语汇用到极端,表现演出者的激情,这是该剧演出的美学特性之一。

在舞台美术上,景与服装灰土色的基调渗透出了历史的泥土气息。演出中不时引入的音乐体现出了该剧的激情和风格,而音乐的节奏更是“打”出了人物思想情感的“重拍”及导演构思的“重拍”。

人们赞叹道:“伏生悲怆的感慨中道尽了文化与人的关系,在极痛中发出对人生选择与意义的拷问,震彻心灵。”、“《伏生》是一部具有史诗感的话剧;《伏生》精微呈现出“中国范儿”的戏剧叙事美学;《伏生》让具有中国文化关怀的观赏者拊膺感喟,让善于历史联想的人们浮想联翩。”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殷艳萍]

标签:伏生 美学特性 作品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