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15年合肥老城区将添三座雨水调蓄池


来源:江淮晨报

除了污水处理系统的领先,在提升城区的防洪能力上,今年,合肥老城区将新添三座雨水调蓄池,打造“海绵城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更为突出街区创意设计,还原合肥城和合肥人的记忆,将探索一条老旧街区升级改造的新路子。

污水处理净化。(资料图)

20年创建之路,梦圆今朝。昂首阔步走进“全国文明城市”的步伐中,留下了合肥向目标冲刺的一个个脚印。从构建“碧水穿城”的和谐生态到打造“幸福感城市”;从老旧小区的“大刀阔斧”改造到文化街区“转身”的创意集聚;从城市管理中的逐步创新到“数字城管”的正式上岗……合肥这一份高分答卷背后有着无数的付出。

碧水穿城

今年合肥老城区将添三座雨水调蓄池

在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的眼里,合肥环境的目标更似一句诗、一幅画:努力做到“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加强水环境治理、构建“碧水穿城”的和谐生态,合肥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为全国唯一“怀抱”五大淡水湖的城市,合肥拥巢入怀后,在水环境治理上下足功夫。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家家户户,更是一座城市在水环境治理上的重要体现。

大建设以来,合肥市累计投入约50亿元用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区先后新建、扩建11座污水处理厂。2008年以来,全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综合考评中,保持领先。

除了污水处理系统的领先,在提升城区的防洪能力上,今年,合肥老城区将新添三座雨水调蓄池,打造“海绵城市”。

记者日前从市排水办了解到,2015年,将在老城区逍遥津、包河、杏花公园开工建设3座雨水调蓄池工程,解决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和削减暴雨洪峰流量造成的积水内涝。“这也是我们后期要将合肥打造成‘海绵城市’的初步工程,更好地解决地下管网排水能力。”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合肥城区的快速“长大”,地下管网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特别是老城区就亟需这样一些“调蓄池”,能在暴雨时适时调节雨水排放。

“目前,这项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据透露,按照规划的时间表,将在今年5月份雨季到来之前启用。

为打造“湖宁、河动、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宜居城市,再现“碧水穿城”的美好景致,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合肥还组织了河道治理、岸线整治、水系沟通和饮水入城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其中,环城水系、清溪路垃圾场填埋的治理工程还一举摘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荣誉。

文化街区

曾经的“创建难点”变身文艺街区

如果说水环境治理还原了城市的“灵魂”,那么,文艺气息浓厚的街区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气质”体现。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现如今,走进中隐于市的文化街区,道路两侧的特色文艺店立刻会吸引所有人的眼光,从极具徽文化的徽州古韵到天南海北的地域特色,都能在这里的店铺中找到归宿。时不时,你还能与外国友人同桌,享受春日午后的咖啡时光。

很难想象,如今创意文化街区的“前身”却有着另外一番“景象”。它所位于的曙光北路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创建难点”——这里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收破烂店面,脏乱差的让附近居民都避之不及,这也一直是芜湖路街道文明创建工作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为打造特色街区形态,让创建难题摇身变成城市亮点,去年底,街道通过招商引资,将沿街门面与民宅整体承租给专业的创业策划公司,打造“中隐于市·赤阑文化创意特色街区”,昔日的城中村如今已成为了合肥白领群体、外籍人士、艺术文人和城市游客的驻足之处,被喻为合肥的“田子坊”、“宽窄巷”。

而这,还仅仅是合肥打造文化街区的一个缩影。“北京有后海,合肥有后街。”在包河区的皖江路上,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尽情邂逅徽文化,这里就是由老厂房“变身”徽文化街区的后街。

沿着皖江东路向东,是一条集特色餐饮、休闲娱乐、酒吧文化、区域文化、记忆文化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全徽派建筑风格餐饮娱乐街区。这里原本是朱岗工业区,涅槃重生的路程走了六年,在厂房改造中徽文化被运用到整个街区,各种复古元素、古今结合等经典处处可见,如今的后街已经成为安徽首家特色餐饮文化集萃地。

“未来,老旧街区的改造将更多地沿用这种‘文艺范’,主动亲近大众和市民,充分展现城市休闲生活的幸福感,打造属于合肥的城市符号和文化名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更为突出街区创意设计,还原合肥城和合肥人的记忆,将探索一条老旧街区升级改造的新路子。

开出全国“车窗抛物”首例罚单

1月27日,2015年的首场大雪悄然袭来,纷纷雪花并没有让合肥交通出现“梗阻”,赶在市民上班前,上万名环卫工人却在连夜铲雪,确保了市民上班平稳顺畅。辛苦的背后,是“城市美容师们”冻僵的双手,甚至是几小时都喝不上一口热水、吃不上一口热饭。

而这,同样考验出一座城市在管理上的能力,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合肥市城管局肩上的担子尤为重。对于各种城市街道上的不文明现象,他们通过“数字城管”进行监管;并创全国之举,开出全国“车窗抛物”的首例罚单。

每一个垃圾桶都有特定编号,打开数字地图便可找到其养护单位;车辆乱停,系统可以通过车牌找到车主手机号码,先发送短信提醒,如没有及时离开再处罚……去年8月,合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对外亮相。这也改变了以往单纯靠“人力监管”向“电子监管”的迈进。比如,通过GPS技术,监控车辆运行轨迹、行车速度,就能实时监管高架桥清扫保洁、垃圾转运站的作业时间、作业标准以及垃圾运输中的洒漏现象等。

此外,针对城市中垃圾乱扔特别是“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合肥市开出了全国首例“车窗抛物”罚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根据统计,截至2月初,市城管局已聘请义务监督员400余名,受理并审核群众举报1600件,其中有效举报1020件,移交666起,处罚322起,有效减少垃圾乱扔行为,提升环境卫生水平。

 老“变”新

  去年118个老旧小区环境得到综合治理

家住亳州城的李大爷没有想到过,曾经小区里下雨天怕屋顶漏雨、走路都要踮着脚怕被乱行车辆溅上一身泥的老小区,能有如今这番秩序井然的景象。如今,小区里规划了停车位、天然气入户,还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甚至配置了健身器材,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大大提升。

“以前,这个老旧小区因为年久失修或者没有物业管理,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而且停车难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亳州城内物业处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整治,如今小区内增加了1700多个停车位,居民上下班再也不担心停车难题了。

2012年开始,合肥市开始了对全市252个老旧小区进行环境整治的“持久战”,惠及居民13.2万户。仅在2014年,合肥市就整治了老旧小区118个,涉及的居民达5.68万户。不见了以往的脏、乱、差,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路面环境、修整翻新的小区道路、疏通和翻建的地下管网、规范的杆管线、得以解决的屋面渗水和排水不畅。

 -新闻链接

  创建历程

◎1995年,合肥以“治垃圾、创文明”为抓手,正式启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上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征途。

◎1997—1999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全国宣传推介了合肥等10个城市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经验,掀起了合肥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新高潮。

◎1999年9月,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了首批58个“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合肥名列其中,向全国文明城市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2002年10月,中央文明委命名表彰了第二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合肥再次入列,推动合肥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5年9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合肥第三次获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2009年1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了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合肥第四次获选“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2011年12月,中央文明委评选表彰了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合肥获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

◎2015年2月28日,合肥正式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

-记者手记

如果将“全国文明城市”比作一张试卷,那么合肥在历经20年的努力后终于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拿到高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合肥更愿意做一位集聚力量、潜心向前的普通学生,用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当然,这份成功里所包含的艰辛有目共睹。

“生态立市环保先行”,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合肥将环境保护放在了重要位置,特别是拥湖入怀后在水环境治理上所下的功夫,这座城市一直在为构建“碧水穿城”的和谐生态而努力;同时,在优美生态环境的打造上,也用尽全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朱杲]

标签:调蓄池 老城区 街区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