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芜湖中心城区将新建21所学校 缓解部分生源“爆棚”现象


来源:大江晚报

原标题:芜湖中心城区将新建21所学校 记者近日从市教育局基建办获悉,为适应芜湖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市教育局会同规划部门先后编制了5轮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规划,这几轮教育布局规划都科学地指导了中心城区学校的建

原标题:芜湖中心城区将新建21所学校

记者近日从市教育局基建办获悉,为适应芜湖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市教育局会同规划部门先后编制了5轮中心城区教育布局规划,这几轮教育布局规划都科学地指导了中心城区学校的建设发展。但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民人口不断的变化,学校的建设尤其是小学的布点,与中心城区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矛盾。为此,芜湖市将加快中心城区学校尤其是小学的建设步伐,尽快缓解部分小学生源“爆棚”现象。

中心城区三年新建学校21所

据市教育基建办负责人介绍,芜湖市2014-2016年中心城区新建学校21所(含在建),其中:镜湖区6所、弋江区4所、鸠江区3所、三山区3所、经济技术开发区2所、城东新区3所。

具体为:育红小学(36班)、马饮九年制学校(63班)、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小学(30班)、保定中心小学(扩建、24班)、月亮湾小学(24班)、白象绿洲小学(24班)、恒大北初中(36班)、华强小学(36班)、十九中学(36班)、梅莲路小学(二期)、大庆路小学(36班)、文昌西路小学(30班)、海螺九年制学校(36班)、乌霞山路小学(30班)、二坝江北新区初中(15班)、二坝江北新区小学(30班)、芜湖市龙山新苑小学(30班)、仁和天地东小学(42班)、仁和天地东初中(18班)、东方龙城配套小学(24班)、位于长山路南,千岛湖路西小学(蓝鲸湾)小学(36班)。

中心城区小学新生入学出现新变化

记者从市、区教育局和一些小学了解到,近两三年芜湖市中心城区小学新生入学出现新特点。

芜湖市中心城区现有小学134所(镜湖区25所、弋江区18所、鸠江区58所、三山区24所、经开区9所),近两年出现的新变化表现为:

生源增长较快。2013年中心城区小学一年级生源总数较2012年增长600人,2014年较2013年增长820人(其中本地生源增长260人、四县生源增长160人、市外生源增长400人)。预计2015年入学的人数还将增长,本地生源和四县生源还要上升,市外生源也会增长。尤其是3-4年之后,因国家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小学一年级生源或将呈爆发式增长。

生源呈梯级聚集。从生源分布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呈“梯级聚集”现象:江北的生源向江南集中,江南的生源向镜湖区集中,偏远地区的生源向中心地区集中。如弋江区火龙岗地区、鸠江区沈巷地区的生源向中心学校集中,火龙岗中心小学、沈巷中心小学的班额严重“超标”。

生源分布不均衡。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各区域内的名校“火爆”,有32所学校的平均班额在50人以上,超过了每班46人的规定。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冷清”,薄弱学校和偏远地区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有30所学校的平均班额在30人以下。

中心城区生源变化带来连锁反应

中心城区的生源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表现在:

部分区域学位不足,出现“入学难”。由于生源增长特别是外来生源增长,中心城区的部分区域因学校不够、学位不足,出现了小学“入学难”的问题。有的学校仅能保障“双符生”(户籍和房产相符)就近入学,只能将一些虽然购房但未迁户口的学生统筹安排到较远的学校上学等。

部分学校生源集中,出现“大班额”。如镜湖区的育红小学、镜湖小学、师范附小、北塘小学,弋江区的安师大附小、利民路小学、南瑞实验学校,鸠江区的凤鸣湖小学、翰文学校等学校的班额都达55人以上。

部分学校教师不够,出现“缺教师”。因生源增长需要增加班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但是一些学校受编制限制,加上结构性缺编的因素,出现了师资不足的情况,不得不外聘一些教师,以保障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生源变化为何会带来连锁反应

中心城区生源变化之所以会带来连锁反应,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校布局规划执行刚性不足。我市先后制定了5轮中小学布局规划,充分考虑了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对中小学进行了科学的布点,但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存在改变规划,导致应该建的学校未建的情况。如弋江区的中央城、长江长、弋江嘉园小区按人口规模应建学校,但都没有规划建学校。柏庄春暖花开至中央城范围内有10多个楼盘,入住人口8-9万人,但只有安师大附小和萃文中学2所学校,每年这个区域内的入学矛盾都非常突出。

中心城区撤并学校过快。因城市建设发展需要,2009年以来中心城区共撤并26所小学,一些地方学校撤得多但建得少。如镜湖区撤消了中和路小学、范罗山小学,并入育红小学“三校合一”,对育红小学进行迁址新建,但至今未建好。弋江区撤并了7所学校,只新建了南瑞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

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滞后。住宅小区建得快建得多,一些小区入住率不断上升,但学校建设严重滞后。如绿地镜湖新城将有10万人入住,规划建2所九年制学校、1所高中,目前只建了1所九年制学校。华强城有德邑风尚、美加印象、伊顿津桥3个大型楼盘,但配套的华强小学至今尚未动工。经开区的建成区建了多个住宅小区,却都没有规划建设学校。

城镇化速度加快。芜湖作为全省“双核”城市之一、皖江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发展水平快,如今,外来学生在我市就学可享受义务教育“四免一补”,可报考省示范高中,可参加高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选择来芜湖投资兴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四县和外地人在市区购房增多,将使一些区域“入学难”的矛盾更加突出。

学校发展不够均衡。家长的“择校热”,是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直接反映,是部分学校“入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家长的主动择校,让一些热门学校不堪重负。流动人口在市区“择校而居”,更加加重了热门学校的负担。

大力补建学校尽早缓解矛盾

为尽快缓解中心城区生源变化引发的新矛盾,从着眼于发展大城市、发展大教育出发,我市将增加投入建设学校,在1-3年内做好重点区域学校的补建工作,保障每一名适龄儿童可以就近入学,发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具体为:

城东新区。确保旭日天都、东部星城新校园201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以缓解安师大附外城东分校和翰文学校的压力。尽快启动已规划的恒大华府、仁和天地等地块学校的建设。

城南地区。针对一些大型小区入住率不断提高、学校捉襟见肘的严峻形势,加快推进马饮小学建设,确保2015年秋季学期开学,并尽快实施安师大二附小和万科海上传奇小区小学的建设,改变安师大附小一校难撑的局面,保障购房者能够就近入学。

城北地区。针对经开区的建成区人口不断增多、学校缺乏的情况,增加经开区管委会至四褐山街道办区域内的学校规划布点。尽快建设已规划的伟星玲珑湾小区学校、龙山新苑安置区小学和蓝鲸湾小区附近的小学。

城中地区。加快建设已规划的绿地镜湖新城学校、华强小学、月桂花园小学,还要加快育红小学、大庆路小学新校区建设。

江北地区。根据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发展,同步建设小区配套学校和宝能城学校。

三山区。结合建设发展,加强大桥开发区的学校规划和建设。

各区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遵照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地对进行学校布点,做到住宅小区配套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建好的学校及时交付教育部门办学。对规划中未建学校或现有学校已经饱和的地方,要留出土地增建新的学校。对位置偏远、生源较少的学校加快整合,并改善交通条件,以方便偏远地区学生到中心地区或人口聚集区上学。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纪昱]

标签:学校 生源 城区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