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安徽高三学生“被录取”事件 暴露教育系统舆情处置短板


来源:人民网

5月4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报道称:4月10日,六安市苏埠中学近40名高三学生被邀请免费参观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后简称为“现代学院”)。5月8日,当该起事件已形成全国舆情热点时,安徽省教育厅依然没有回应,任由舆情蔓延,致使安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政策受到质疑。

原标题:安徽高三学生“被录取”事件暴露教育系统舆情处置短板

5月4日,安徽广播电视台报道称:4月10日,六安市苏埠中学近40名高三学生被邀请免费参观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后简称为“现代学院”)。在“参观”时,学生们被要求填写招生报名表并参加面试、考试。4月底,多人收到通知称已被录取。按照规定,已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不能参加今年高考。

5月7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等多家媒体关注了此事。新安晚报提出三大质疑:“招生过程有无违规操作”、“高职进高中招生是否合规”、“班主任有没有误导学生”。

5月8日,京华时报、洛阳晚报、羊城地铁报等纸媒转载了《新安晚报》的报道。随后,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开始对此事进行持续关注。

5月11日,六安市裕安区政府通过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对外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经裕安区联合调查组调查,此次招生中,“现代学院”和苏埠中学多名高三班主任存在违规行为。裕安区教育局对苏埠中学校长、该校多名高三班主任予以追责。但通报中未提及被录取学生是否能参加高考。

5月12日,新安晚报刊发追踪报道。报道中称,针对裕安区联合调查组通报的初步调查结果,安徽省招生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反驳称,“不能听裕安区联合调查组的一面之词”。该发言人表示,对此事,安徽省教育厅高度关注,已派人赴六安市进行了调查。

5月13日,央广网、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别山晨刊等媒体刊发相关追踪报道。当晚,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栏目也对此事予以报道。

5月14日下午,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对此事进行了正式回应。李和平称:“省教育厅已责成六安市教育局和招生学校查清事实据实上报,会还学生以公道”。

5月16日中午,央广网援引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称,苏埠中学被“现代学院”录取的33名学生中,除7名自愿被录取的学生外,26名被录取学生均可参加今年高考。

媒体关注度分析

“六安高三学生参观职校‘被录取’”事件媒体关注度分析

本网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中,关于“六安高三学生参观职校‘被录取’”一事的报道(转载)和讨论量达3000余篇(条)。

从舆情走势图中可以发现,该起事件形成舆情双高峰。5月4日,安徽广播电视台对此事报道后,网络中开始出现关于此事的讨论;5月7日,多家安徽媒体开始关注此事,助推了舆情热度;5月8日,京华时报转载了相关报道后,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对此事的转载与讨论迅速增多,形成第一次舆情高峰。

5月11日,裕安区政府通过媒体对外通报相关调查结果,热度本已下降的舆情再次逐渐升温。直至5月13日,更多主流媒体介入报道后,第二波舆情高峰形成。

该起事件发端于电视媒体,纸媒和网络媒体不断跟进,使得舆情不断高涨。网络媒体中,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成为该起事件传播关键节点。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央视新闻、@广州日报、@潇湘晨报、@新华日报、@深圳特区报、@传媒老王等数十个媒体与自媒体账号参与此事传播,助推了舆情不断升温。

网友观点倾向分析

网络中,大部分网民对“现代学院”、苏埠中学等涉事主体持指责、批评态度,对涉事学生抱有同情态度。网民认为,学校宣传不力、老师“误导”等都是导致数十名学生不能参加高考的原因。有网民认为,此次招生明显存在问题,但教育厅仍以规定来答复,“程序不正义,何来结果正当呢?”甚至有网民怀疑,“现代学院”招生人员和苏埠中学的部分老师存在利益勾结,质疑安徽省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政策。不过,也有评论认为,作为已有自主判断能力的高三学生,理应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判断和担当。

“六安高三学生参观职校‘被录取’”事件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抽样:300条)

部分网友观点:

@兰陵老夫子:安徽招生靠骗的吗?这个招生政策有问题吧?

@说了不算的六子:孩子们的一生毁在两个学校的阴谋里。

@小白兔_敌敌畏:校方不可能没责任,谁让参观的?这里有没有猫腻?应该严查。不能耽误孩子们。

@李志荣_:都是成年的学生了,自己签的名自己负责。

舆情点评

高考因牵涉众人利益,与此相关的话题极易引起舆论关注。面对数十名高三学生因参观学校“被录取”而无法参加今年高考,舆论关注度之高,质疑之强烈完全在意料之中。让人意外的是,一起并不复杂,责任明确的事件却调查了十多天仍未有结论,任由舆情发展,令人遗憾。

在这起舆情事件处置过程中,暴露出教育系统和地方政府责任不明、处置失当、反应迟钝等诸多缺陷。

首先,裕安区政府和裕安区教育局未能第一时间回应、发声,表明态度。从4月底事件发生到5月4日安徽广播电视台首次曝光此事,再到5月7日安徽本地媒体集中关注,近一周时间,裕安区政府和教育局均沉默应对。

媒体记者采访时,苏埠中学和裕安区教育考试中心相互推诿、互相指责,均认为自己“没责任”。这样的行为,助推了舆情升温,使公众产生“学生只能自认倒霉”之感,引发大量不满情绪。

5月8日,当该起事件已形成全国舆情热点时,安徽省教育厅依然没有回应,任由舆情蔓延,致使安徽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政策受到质疑。

其次,裕安区政府虽然在舆情发展中期通过主流媒体通报初步调查结果,进行责任切割,但因未触及事件的核心问题、未能公开回答公众疑问,舆情引导效果不佳。虽对多名责任人进行了处理,但为何会发生这起严重违规事件,是否存在利益勾兑等问题,通报未能说明导致后续追问依旧。

第三,面对一起牵涉到整个系统的事件,舆情处置时,理应统一口径,统一协调,但是,因为立场不同,教育系统表态相互矛盾,加剧了舆论疑惑和质疑。

5月12日,裕安区联合调查组对外通报初步调查结果后,安徽省招生考试院新闻发言人却称:“不能听裕安区联合调查组的一面之词”;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回应时称,“由六安市教育局和涉事院校查清上报”,这又与上述新闻发言人所声称的“派人赴六安调查”的表态自相矛盾。如此口径不一、细节矛盾的表态,不仅会给人落下口实,还会导致公众对事件处理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舆情建议

处置类似舆情热点事件除了需要处置部门第一时间表态介入外,还需根据事件发展阶段,逐步披露调查结果。既不能在事件调查不明时,过早通报结果,也切忌在调查结果十分明了时,依然隐瞒不报,任由外界猜测,舆情聚集。

任何一起舆情处置均需上下级、相关部门内部信息通报,沟通调查结果,协调各方态度,对外发出统一声音。表态混乱,调查结果相互打架,最终会损害一方政府形象,让外界产生不信任感。

查明并解决导致公共舆情事件产生的根源,是化解舆情危机的根本。就本次舆情事件来说,只有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并妥善解决数十位高三学生参加今年高考的资格后,才能真正化解此轮危机,避免次生舆情的聚集和发生。

(选自《网络舆情》内参安徽版第17期)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娟安徽]

标签:安徽招生 教育考试 高三学生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