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追忆花鼓灯艺术家陈敬芝老师


来源:安徽文化网

陈敬芝名陈孝功,号敬芝,传世艺名一条线。1919年8月生于凤台县西淝河岸边的陈巷村。他从12岁起迷上了玩灯,一迷就是82年,而且迷出了门道、迷成了艺术家。

原标题:他为花鼓灯而生——追忆花鼓灯艺术家陈敬芝老师

2012年9月14日19时53分,著名花鼓灯艺术家,陈氏流派花鼓灯创始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杰出传承人,94岁的陈敬芝老师永远地告别了他衷情一生的花鼓灯事业。按照老人“回家”的遗愿,他的骨灰安放在其家乡——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内。

惊闻陈敬芝老师故去的噩耗后,中国舞协发来唁电,对陈老艺术人生作了高度评价;安徽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演艺集团、省舞协等单位领导和陈敬芝老师的弟子、学生分别以不同方式进行吊唁,并对陈老家人予以问候。9月17日,凤台县委、县政府为其召开了追思会。一个“玩灯人”,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这是对陈敬芝老师在花鼓灯艺术上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由此,我们想起一位花鼓灯专家的一句话:“陈敬芝老师就是为花鼓灯而生的。”

陈敬芝名陈孝功,号敬芝,传世艺名一条线。1919年8月生于凤台县西淝河岸边的陈巷村。他从12岁起迷上了玩灯,一迷就是82年,而且迷出了门道、迷成了艺术家。

一、心仪玩灯、痴迷终生。

陈敬芝老师是个花鼓灯迷。他的家乡是个“灯窝子”,少年时代的陈敬芝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玩灯、学玩灯。十乡八村只要有玩灯的,就有他瘦小的身影,回来后又唱又跳,模仿得很像那么回事。他自制白纸扇,挥来挥去,得到小伙伴的喝彩。场边地头,田野河塘成了他练花鼓灯的大舞台。夏天,他爬上塘边树杈上向水里跳练“空翻”;冬天,他在干沟里练“靠顶”;月夜,他登上柴垛练“站肩”;白天,他从摞起的草筐上练蹿跃。练得忘情时,常常是草筐空空,靠伙伴们“凑份子”充其劳动成果。一些灯班子看到陈敬芝跳得像模像样、身轻如燕,唱得清脆天然如开声百灵,争着约他搭班子。旧社会,玩灯被人瞧不起,甚至会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然而族人的干预、父亲的责骂都不曾动摇陈敬芝玩灯的心,是慈祥母亲的支持,才让他如愿以偿,很快成了灯班子里的顶梁柱。

长大后,陈敬芝要承担起持家重担,迫于生计,他打长工、做短工、种西瓜、做生意,再苦再累,只要一玩起灯就来精神。文革时,他全家下放劳动,挨批期间,他也在琢磨花鼓灯动作,藏进秫秸垛躲批斗时,还在默背花鼓歌,背得一天不重茬。

1978年,陈敬芝老师重返工作岗位,从此全身心扑在花鼓灯上。登台表演、下乡办班、编排节目、筹创艺校,忙得不可开交。耄耋之年,本该颐养天年的陈敬芝老师,闭门整理花鼓灯资料。遇人造访,他总是滔滔不绝地和你谈,说到动情处,放声吟唱灯歌,手舞足蹈灯舞,犹如年轻力壮的棒小伙。这种对花鼓灯痴迷一生的执着为一般人所不及。

二、与时俱进、教化向善。

陈敬芝老师痴迷于花鼓灯,还在于他以不断学习新内容,在与时俱进中,利用艺术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除恶向善,爱家爱国。解放前后,那个时期他唱了大量劝诫歌,宣传黄、赌、毒的危害,劝诫大家远离它们。抗战时期,他借玩灯之机,掩护我十二团侦察敌情,掩护地下党与敌周旋。他以花鼓灯为武器,揭露日寇暴行,宣传抗战。他在玩灯时唱道:“上了场子懒得玩,奉劝同胞听根源,为的是我国国土失去一大半,谁情愿落个国破家亡身不全?如今日本鬼子压迫咱,硬吞俺澎湖列岛并台湾,它放的毒瓦斯最可惨,坦克机枪大炮令人寒,奸杀焚掠样样全,愁得俺哪有闲心把灯玩。同胞们你本是堂堂七尺男子汉,怎不怀着热血去抗战?!”这段灯歌可谓字字血、声声泪,观众的爱国之情在陈敬芝老师的灯歌中得以提升。

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陈敬芝老师紧跟形势,与人合作,创编了花鼓灯舞蹈《拾棉花》、《争锹》等作品,先后参加省、市演出,均获成功。老形式赋予新内容,为花鼓灯服务时代、服务新社会做出了贡献,开拓了新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陈敬芝老师一行下乡办花鼓灯培训班,为配合计生国策的宣传,他组织创作一批花鼓灯节目。在巡回演出中,他登台演唱:“凤台县西北方的人眼皮浅,生了女孩都要板(板:方言,丢弃之意。)。板的乡下缺闺女,找不着老婆是常有的。”这首灯歌虽然是他很早就唱的传统灯歌,但在配合计生宣传时重新唱来,更是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郭玮]

标签:花鼓灯 艺术家 文化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