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僧灵澈


来源:皖南晨刊

约元和九年(814),灵澈应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来到宣城开元寺,宣城籍诗友刘长卿作诗相送:“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灵澈在宣城很受礼遇,范传正请他宣讲佛门律法,陪他共游江南诗山,饮宴谢朓北楼,竟成为忘年之交。

原标题:诗僧灵澈

灵澈(约746-816),一作灵彻,俗姓汤,字源澄,浙江绍兴人。从小出家,爱好读书,勤奋刻苦。他心性精巧过人,曾经剪刻桐叶制成“莲花漏”,水漏了一半就沉底,一天一夜共沉12次,作为计时的工具。灵澈长于律学,著有《律宗引源》21卷(今不存),受到当时僧人们的称许;又善于诗文,早年向诗人严维学习写诗,自代宗大历初年起,名气就已经很大。他还遍游江南名山,与诗僧皎然结下深厚的友情。

兴元元年(784),皎然写信给当时的文坛盟主包佶、李纾,盛赞灵澈的诗,灵澈由此到了长安。他与包佶、李纾、刘长卿、柳宗元、刘禹锡、权德舆、吕温等名士过从甚密,唱和酬别,名震辇下。贞元三四年间回到江南,约于贞元六年(790)再入京师。贞元末因僧徒嫉妒,灵澈被诬陷获罪,宪宗元和初年遇赦,辗转居住湖州。约元和九年(814),灵澈应宣歙观察使范传正之邀来到宣城开元寺,宣城籍诗友刘长卿作诗相送:“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在宣城很受礼遇,范传正请他宣讲佛门律法,陪他共游江南诗山,饮宴谢朓北楼,竟成为忘年之交。灵澈大半生流离漂泊,到晚年才安定下来,心怀感慰,吟诗寄情。他曾在西林作诗给长安旧友道:“日日爱山归已迟,闲闲空度少年时。余身定寄林中老,心与长松片石期。”灵澈写诗众体兼备,诗中往往有妙语警句,颇为后人称道。

两年后灵澈在开元寺圆寂,留下诗作2000多首。

[责任编辑:杨静]

标签:诗僧皎然 文坛盟主 李纾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