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楚器支撑了民国安徽省立图书馆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1935—1936年,国民政府曾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文物对外展览——“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漆器杂项、古籍等共计1023件,参展单位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博物馆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其中,安徽省立图书馆参展的文物是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青铜器。

原标题:楚器支撑了民国安徽省立图书馆

安徽省立图书馆寿县古物室

 

楚王匜鼎

民国安徽省立图书馆历史博物部

1935—1936年,国民政府曾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文物对外展览——“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漆器杂项、古籍等共计1023件,参展单位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博物馆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其中,安徽省立图书馆参展的文物是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青铜器。

1933年春,安徽寿县发生水灾,当地乡坤以挖售古物赈灾为名,纠集民众私掘古墓,出土了大批楚国青铜器等古物(后来学术界称它们为“楚器”)。其中不少古物被贩卖到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的古董商手里,此事震动全国,各大报刊争相报道。这年7月,寿县发现古物的消息为安徽省政府所知,省府派省立图书馆馆员刘复彭前往调查。经一个多月的调查,情况报呈省政府,此事很快就在省城安庆传开,并引起强烈反应。省立图书馆馆长陈东原、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以及省城学界名流姚永朴、徐炎东、余幼泉、曹赤霞、程小苏等人均认为事关古代文化,亟应整理研究,呈请省政府饬令悉数来省,发交省立图书馆保存,为全省人士观摩。在省城文化界的强烈呼声下,省政府训令寿县政府将收缴古物悉数运往省城。然而,此时寿县方面并未做出积极回应,原来寿县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文物留存在寿县,并以中央古物保存法为依据与省政府据理力争。双方僵持了数月,最后以省政府加拨掘获工资和寿县民众教育馆留存64件古物为条件,省府运回717件古物而结束。寿县“楚器”最终于1934年2月7日运抵省城安庆,存放于省立图书馆。

1934年4月,安徽省政府接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电报,获知寿县部分“楚器”私运至北平,欲售给外国人。省政府随即派省立图书馆陈东原馆长前往北平,最终陈东原成功以廉价从古玩商人李质彬手中购回了一件青铜鼎,而它正是著名的“楚王匜鼎”。省立图书馆将这件“楚王匜鼎”与寿县运来的“楚器”一并存放于馆内的敬义斋,并委任馆员朱拜石专门管理。为了妥善保管这批“楚器”,以便于展览,省立图书馆于这年夏天向社会招标,对它们进行修复。最终省城大墨子巷“同和兴”铜锡店中标,后经过数月的努力,修复完成了20余件破损严重的文物。1934年下半年,在“楚器”修复完毕后不久,安徽省立图书馆“寿县古物室”开始对外开放。据当时该馆的记载称:“馆内因有历史文明资料及古物之陈列,兼具博物馆之性质,故二十三年(1934)一年中,阅览人数统计,竟达三十六万之众,实开本馆成立二十二年以来之新纪录。”

“楚器”展出后影响力是极大的,国内知名考古、古文字专家徐旭生、张仲孚、马衡诸位先生纷至沓来。1934年底,“楚器”又迎来了唐兰、容庚两位文物大家的参观,而两人此行的任务则是为“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在全国遴选文物,最终两位先生征选了楚王匜鼎、环梁方盘、盘云纹簠、十字纹俎四件文物,参加该会展览。展览过程中,四件“楚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

有了这批“楚器”的支撑,安徽省立图书馆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该馆也以此为基础于1936年元旦正式成立“历史博物部”,并举行了一次重要的文物特展。这次展览的影响力很大,原定三天的展览延长到六天,“展览内容,计分历史博物、善本图书、安徽文献等。”“前来参观人士,计达三万余众,颇极一时之盛。”此时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除了收藏有寿县“楚器”七百余件外,还收藏了全省各地出土的古物数百件,以及金石图帖多种,如:衡岳峋嵝碑、西周石鼓、穆王吉日癸巳篆、东西魏墓志、董其昌戏鸿堂法帖、姚刻晚香堂法帖、明刻淳化阁法帖以及本省泾县包世臣的小倦游阁法帖、霍邱裴伯谦壮陶阁法帖等,都是大部的卷帖,文物价值极高。

1936年7月,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吴天植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年会上安徽省立图书馆历史博物部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机关会员”。可以说是安徽省最早的公立文物收藏机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徽省立图书馆收藏的这批“楚器”被紧急运往大后方四川,后几经辗转回到安徽,如今这七百多件“楚器”全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并在“安徽文明史陈列”中展出了其中的二十余件。

 

民国安徽省立图书馆历史博物部

1935—1936年,国民政府曾在英国伦敦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中国文物对外展览——“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漆器杂项、古籍等共计1023件,参展单位包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北平图书馆、河南博物馆和安徽省立图书馆。其中,安徽省立图书馆参展的文物是寿县楚王墓出土的青铜器。

1933年春,安徽寿县发生水灾,当地乡坤以挖售古物赈灾为名,纠集民众私掘古墓,出土了大批楚国青铜器等古物(后来学术界称它们为“楚器”)。其中不少古物被贩卖到北平、天津、上海等地的古董商手里,此事震动全国,各大报刊争相报道。这年7月,寿县发现古物的消息为安徽省政府所知,省府派省立图书馆馆员刘复彭前往调查。经一个多月的调查,情况报呈省政府,此事很快就在省城安庆传开,并引起强烈反应。省立图书馆馆长陈东原、省立安徽大学校长程演生以及省城学界名流姚永朴、徐炎东、余幼泉、曹赤霞、程小苏等人均认为事关古代文化,亟应整理研究,呈请省政府饬令悉数来省,发交省立图书馆保存,为全省人士观摩。在省城文化界的强烈呼声下,省政府训令寿县政府将收缴古物悉数运往省城。然而,此时寿县方面并未做出积极回应,原来寿县各界人士强烈要求文物留存在寿县,并以中央古物保存法为依据与省政府据理力争。双方僵持了数月,最后以省政府加拨掘获工资和寿县民众教育馆留存64件古物为条件,省府运回717件古物而结束。寿县“楚器”最终于1934年2月7日运抵省城安庆,存放于省立图书馆。

1934年4月,安徽省政府接获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电报,获知寿县部分“楚器”私运至北平,欲售给外国人。省政府随即派省立图书馆陈东原馆长前往北平,最终陈东原成功以廉价从古玩商人李质彬手中购回了一件青铜鼎,而它正是著名的“楚王匜鼎”。省立图书馆将这件“楚王匜鼎”与寿县运来的“楚器”一并存放于馆内的敬义斋,并委任馆员朱拜石专门管理。为了妥善保管这批“楚器”,以便于展览,省立图书馆于这年夏天向社会招标,对它们进行修复。最终省城大墨子巷“同和兴”铜锡店中标,后经过数月的努力,修复完成了20余件破损严重的文物。1934年下半年,在“楚器”修复完毕后不久,安徽省立图书馆“寿县古物室”开始对外开放。据当时该馆的记载称:“馆内因有历史文明资料及古物之陈列,兼具博物馆之性质,故二十三年(1934)一年中,阅览人数统计,竟达三十六万之众,实开本馆成立二十二年以来之新纪录。”

“楚器”展出后影响力是极大的,国内知名考古、古文字专家徐旭生、张仲孚、马衡诸位先生纷至沓来。1934年底,“楚器”又迎来了唐兰、容庚两位文物大家的参观,而两人此行的任务则是为“伦敦中国艺术展览会”在全国遴选文物,最终两位先生征选了楚王匜鼎、环梁方盘、盘云纹簠、十字纹俎四件文物,参加该会展览。展览过程中,四件“楚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

有了这批“楚器”的支撑,安徽省立图书馆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文物收藏单位,该馆也以此为基础于1936年元旦正式成立“历史博物部”,并举行了一次重要的文物特展。这次展览的影响力很大,原定三天的展览延长到六天,“展览内容,计分历史博物、善本图书、安徽文献等。”“前来参观人士,计达三万余众,颇极一时之盛。”此时的安徽省立图书馆除了收藏有寿县“楚器”七百余件外,还收藏了全省各地出土的古物数百件,以及金石图帖多种,如:衡岳峋嵝碑、西周石鼓、穆王吉日癸巳篆、东西魏墓志、董其昌戏鸿堂法帖、姚刻晚香堂法帖、明刻淳化阁法帖以及本省泾县包世臣的小倦游阁法帖、霍邱裴伯谦壮陶阁法帖等,都是大部的卷帖,文物价值极高。

1936年7月,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吴天植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一次年会”,年会上安徽省立图书馆历史博物部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机关会员”。可以说是安徽省最早的公立文物收藏机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安徽省立图书馆收藏的这批“楚器”被紧急运往大后方四川,后几经辗转回到安徽,如今这七百多件“楚器”全部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并在“安徽文明史陈列”中展出了其中的二十余件。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吾能]

标签:安徽省立图书馆 楚器 支撑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