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灵璧马派皮影的合肥之旅


来源:江淮晨报

用驴皮精心制作的皮影。皮影演出现场人头攒动。演皮影三到五人就能撑起一台戏,这也是皮影戏班为什么又叫“皮影挑子”以及“五人忙”的原因。整个上世纪80年代,马派皮影几乎销声匿迹,锣鼓只在自家后院,或亲戚朋友零星的邀请中响起。

原标题:马派皮影的合肥之旅

许多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在观看皮影

用驴皮精心制作的皮影

皮影演出现场人头攒动

假若没有行走的艺人,城市的热闹与记忆将何以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皮影、面塑、糖人等等现在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手艺,曾经经年累月活跃在街头,活跃在民间、形成植根于人们头脑深处的记忆与风景。合肥,这座正在焕发新姿的庐州古城,也在各种艺人的行走中,融汇出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期《合肥地理》,我们介绍的就是正存在和活跃于合肥的皮影戏。

旅居4年,皮影“给多少钱也不卖”

红墙灰瓦飞檐石阶,来到地处合肥市中心的城隍庙,最古色古香的建筑便是合肥市文化馆的所在。

在这里,位于古戏台的下方,有东西两个厢房。走进东边的房门,室内的墙壁和梁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悬挂和张贴着的各式皮影人物。这些都是马派皮影艺术传承人马飞的作品。通常只要是文化馆开放时间,他都会在这间屋子出现,栖身在皮影堆里埋头雕刻。

“给多少钱也不卖。”这是他经常说的话。来合肥已经近四年,浓重的皖北口音一点未改。

现在,他是合肥市登记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为爱人是合肥人,为了皮影他来到这座城市旅居,夫妻二人经常变换地点,租住在南淝河边的一带民房里。从2011年到现在,他每天都来合肥市文化馆研习和传承皮影技艺,近4年时间。

38年前“马家班”在肥西

土生土长的灵璧人马飞并不是第一次跟合肥打交道,早在38年前他就曾到访过这块土地。1976年秋天,马飞12岁。他跟着父亲和大哥渡过淮河,准备来省城合肥演上一段时间。在灵璧,马家皮影有100多年的传承历史,全盛时期一家就有4个皮影班子。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依然是皮影正红火的时候。

马氏父子踌躇满志,从灵璧直抵肥西地界。按规矩,首场演出是开场子的。“5块钱一场,看不中不给钱,看得中就按这个价钱接着演。”马飞现在只记得那是在肥西某村庄的小山坡上,傍晚时荧幕已经搭起来,天黑时村民熙熙攘攘来了一片。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霎时起锣鼓喧天皮影翻飞,父亲马厚礼最为人称道的唱腔也划破夜空。

就在戏路到了最紧要的关头时,马家人收住节奏,问大众是否继续再演。这是表演的诀窍,演出是否成功,在这时一试便知。“演皮影的都躲在荧幕后面,舞台前面什么样,不停下来询问一下是不知道的。”马飞说。但结果却出人意料。问题很快找到了,原来出在口音上。“那个时候普通话不普及,我们唱得他们听不懂。”据马飞回忆,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命令收拾东西返程,从此退到淮河以北,不在淮河以南演出了。

演皮影曾让整个家族丰衣足食

马飞用数据表示,光靠演皮影,他们整个家族曾经丰衣足食风光无限。“那个时候,我们家一个月至少挣120元。这是什么概念?那个时候鸡蛋2分钱一个,猪肉5毛钱一斤,领导干部的工资一个月才18块半。”马飞说。

演皮影三到五人就能撑起一台戏,这也是皮影戏班为什么又叫“皮影挑子”以及“五人忙”的原因。马飞7岁就开始拜师学艺登台演出,如今他在合肥继续表演皮影,全部家当也是三个人就能全部搬走。

上世纪70年代,他的家族在鼎盛时期有着4副皮影挑子。在马飞的记忆里,父亲、二伯父、四伯父几乎天天都在外面带戏班,四处演出。他也跟四伯父搭伙,走过很多地方。5块钱演一场,只要不刮风下雨,每天晚上我们家的戏班都不曾停演过。马飞记得,“小时候每到大年初一,亲戚好友来找的挤破了门,约演出都要走后门,要托人说‘来俺庄上唱一个月吧’”。马飞演皮影跟四伯父一起配合得最多,至今他都珍藏着四伯父1974年登记的《演出证》。这意味着那个时候他们家是职业的演出团队,“县里都给发了证的。”

放不下牵挂,带着皮影再来合肥

长大后,马飞当过海员,做过牙医。连他自己也没想到,2011年又能重操旧业,再次做起皮影。但这是一个很不被家人理解的举动,因为几乎所有家人都认为,皮影,已经过时了。这一点,身为皮影戏世家的马家皮影戏班成员最有体会。自从进入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皮影演出便没人顾得及看,也没人再来邀请。没人请戏自然也就没法演戏,父亲马厚礼及四伯父马厚智等人,也陆续放下戏班。

整个上世纪80年代,马派皮影几乎销声匿迹,锣鼓只在自家后院,或亲戚朋友零星的邀请中响起。这期间,马飞长大成人,一种莫名的情怀和不服气让他在1990年再次组建了一支皮影演出团队。这次组队依然以四伯父马厚智为首,在马飞的打造下,演出队伍扩容到了8个人,放弃锣鼓家伙,引进了乐器队伴奏。然而,团队只干了一个月就宣告解散,只赔不赚,实在干不下去。

这以后,马厚智务农,马飞打工。直到2011年,马派皮影成功在合肥申遗,已经40多岁的马飞再次来到省城,重新拾起皮影。目前,家族老一辈皮影艺人只剩下四伯父一人,年龄也已经76岁。

“根在皖北梢在合肥”,衣带渐宽终不悔

马飞能够再来合肥是因为他的妻子。妻子是合肥市庐阳区人,她理解马飞的爱好并支持他的事业。据说马飞做牙医开诊所时,装饰墙壁的东西与众不同,用的就是家里传下来的皮影。“他就爱这个,关上门在家里都又唱又演的。”他的妻子说。

2011年正月初六,合肥市第十七届庙会上,马飞和四伯父一起登台为合肥市民演出了首场皮影戏,此后在合肥市文化馆的帮助下马派皮影成功申请非遗,并获得了一个在城隍庙内免费研习皮影的办公场地。从那时起,合肥可以看到皮影戏,马飞也在城隍庙内一直雕刻至今。

皮影分雕刻、锣鼓、操练影人以及唱功四大部分。以前,马飞只擅长锣鼓和操练影人,雕刻和唱功,都由四伯父和家族其他成员负责。因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皮影,雕刻、演唱的功夫还得从头练。这也是他一连4年,天天都在埋头练习的原因。

马飞的到来,填补了合肥没有皮影的空白。“马家皮影又起来了。”老乡说。

“我们马家的皮影,根在皖北梢在合肥。”马飞比喻说。现在,他虽然对自己的演出越来越有信心,但也越来越不敢懈怠。因为自己雕刻的皮影从不出售,所能接到的商演机会又不多,这些年马飞的收入一直很少。但他还是决定“吃再多苦也要坚持下去。”

幸运的是,因为马飞的坚持,老家的大哥在四伯父去世后,已决定加入到马飞的事业中来。现在他也来到了合肥,陪马飞在合肥为皮影忙碌着。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殷艳萍]

标签:皮影艺术 演出证 戏班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