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奇丑“石丈” 为何成芜湖新名片


来源:芜湖新闻网

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张平还告诉记者“米芾拜石”已于去年11月被芜湖抢先注册:“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这块天下第一名石为芜湖文化增辉添色。

原标题:千年“石丈”成芜湖文化新名片

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观赏石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发展。观赏石的功能已不仅仅是赏玩收藏、寄情言志的艺术品,在一些地区观赏石已成为城市响亮的名片。芜湖这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也将再添一张新名片——天下第一名石“石丈”。“这都是宋朝爱石成痴的米芾留给芜湖珍贵的文化遗产……”芜湖米芾研究院院长、芜湖观赏石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张平先生日前向记者介绍说:“‘石丈’是米芾所拜之石,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米芾拜石,让“石兄”扬名

众所周知,米芾拜石是发生在宋代的故事,也是玩石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赏石佳话。米芾当年所拜之石今天尚存芜湖市无为县米公祠内。据张平介绍,该石系产自距离无为县不远处的巢湖周边的太湖石(巢湖石),又称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更是稀有。

千年“石丈”成芜湖文化新名片(图)

 

石丈

 

它曾以“无为军石”之名载入宋代《云林石谱》。在北宋时期,巢湖石就被运往扬州筑山,扬州、南京等城中不少叠山佳作,用的就是太湖石。它与灵璧石、昆石、英石并称四大名石。

无为县米公祠内米芾当年所拜的奇石高约1.8-1.9米,上窄下宽,稍扁,有一面略平,其他三面崎岖百端。全石上下布满大小不等的洞穴,中间有数穴穿透,成中空状。该石似象非象,其貌奇丑。如此“丑陋”为何成为天下第一名石,这还得从“米芾拜石”说起。

米芾一生爱石痴迷。在无为任知军时,听说河滩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因为来历不明,人们以为神异,不敢擅动。米芾听后很感兴趣,立刻派人将其搬进军廨,安置到自己的住所宝晋斋前。这时他才发现,这块石头果然非比寻常,高约一人,体态匀称,全身皱纹相连,洞穴通透交织,踱步环顾,远近偏侧各具神韵。米芾大为惊奇,忽而尊称“石丈”,忽又呼为“石兄”,后来竟整理衣冠,连连揖拜,说:我想见石兄已经20年了。大有朋友邂逅,相见恨晚之感。从此,“米癫”之称传遍朝野。米癫拜石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米芾在无为任职两年后调往别处,离任后,无为人感其德政,在其住所宝晋斋的旧址上修起米公祠以纪念。而“石丈”也安于园内独成一景。但据《无为州志》记载,石丈曾失于明初。几百年的战火让米公祠众多胜迹损毁,石丈也湮没于荒草瓦砾中。有人曾把石丈附以灵性,“抑或是石丈有知,不屑于存身乱世,故而隐身遁迹也未可知。”至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州守顾浩令人四方查找石丈下落,于米公祠中墨池南杏树林下掘得一石,后经多方考查印证,认定其正是石丈。至此,石丈终于复出。后日军侵占无为时,拜石亭被毁,石丈无人管护。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石丈才始见天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内外人士不断前来拜揖此石。此后赏石名家和爱好者也纷至沓来,对石丈进行考察和研究。

四字真言,因“石兄”而得

米芾拜石的典故对后世影响极大,是我国乃至世界石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大亮点。不仅书法绘画琳琅满目,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就连现今的旅游景点,以拜石为题材的也比比皆是。泰山之巅有隶书“拜石”两个大字,是清人在光绪年间所刻。元代文学家顾瑛曾筑拜石坛于家园、并作《拜石坛诗》。奎章阁博士丹邱、柯敬仲也访石、拜石、题石。此外,在描述或是表现古代文人高雅癖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中,米芾拜石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比如所谓的“四爱图”,除了取材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林和靖爱梅之外,还有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等题材。此轶事也融于园林景点的布置之中,如苏州怡园的“拜石轩”、留园的“揖峰轩”、北京颐和园的“石丈亭”等,都源于“米芾拜石”典故。可以说,一部中国赏石文化史,如果离开了米芾拜石的故事,将会显得格外寂寞。

米芾拜石被赏石人所乐道、所崇拜。而他开创的“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更是我国赏石文化的宝贵财富,指导着九百多年来的赏石活动。

米芾,中国艺术史上声誉甚隆的人物,在石文化中被后人尊为“石圣”。他精通石、书、画、词,为历史上少见的全才,一生对石情有独钟,且蓄之甚丰,嗜石到了如痴如癫的程度。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对米芾相石法最早的记载是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问世的《渔阳公石谱》:“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见桑行之编《说石》第720页,但目前较多引用的是“曰秀,日瘦,曰皱,日透”一笔者注)这与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题画《石》中则称:“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是相吻合的。

张平认为米芾相石法也让芜湖成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发源地,他说,“米芾当时正是因为‘石丈’才提出了四字真言,这四个字是赏石界相石的国标,在中国赏石文化史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是中国赏石文化史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张平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微型的似“石丈”的太湖石,向记者解析“瘦、皱、漏、透”的特点:“瘦”是指石体修长,中间有束腰,它是由人体形象引申而来的;“皱”是表面有凹凸变化的褶皱,它是由地壳运动和风化剥蚀形成的,是岁月的留痕,因此给人以厚重的沧桑感。而“漏”、“透”是指石体中出现的前后、上下贯穿的洞穴,它们是在地质运动中形成的,大小不等、方向各异,产生匪夷所思的奇妙结构,即使现代高科技的仿真技术也难以伪造。这前后、上下密布的数百个洞穴连贯相通,如若从底部点火生烟,可以升腾到顶部,冉冉摇曳,使人产生一种平步青云飘飘欲仙的感觉。

城因石活,芜湖打出新名片

芜湖虽然并不是观赏石产地,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趋多元化,观赏石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观赏石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不可估量的收藏价值,日益受到芜湖人的追捧和青睐,爱石、赏石、藏石队伍日渐壮大。芜湖的奇石交易也由早前的自发、散乱无序、地摊式经营逐渐发展形成以奇石交易市场为主的规模化的发展格局。连续四届的芜湖市米芾观赏石博览会,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享受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石文化交流盛宴。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居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观赏石是人们提升居住环境文化品位的不二之选。”张平对记者说:“观赏石以其天然性、艺术性、趣味性、稀有性、科学性和区域性等诸多特性,而具有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米芾虽然只在无为任职两年,但其留下的‘石丈’却是一个文化瑰宝,这足可以与芜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想融合,观赏石文化一定会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光彩照人的文化名片而大放异彩。”

张平向记者展示了芜湖著名美术大家萧瀚及市书画院院长王广为赞颂米芾拜石而献的墨宝。张平介绍萧瀚所书写的“石头”二字表明芜湖在全国赏石文化界的领头地位。而王广的“米芾拜石图”则被印在紫墨玉上,成为馈赠外地宾客的上等礼品。张平还告诉记者“米芾拜石”已于去年11月被芜湖抢先注册:“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文化瑰宝发扬光大,让这块天下第一名石为芜湖文化增辉添色。”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殷艳萍]

标签:石丈 米芾 文化瑰宝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