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涛园集》揭秘“淮上名校”之源


来源:合肥晚报

”  “三年留滞淮之湄……草绿河水方流凘”“柳正垂丝草未均,官程明发我知津。纷飞的战火中,寿阳书院未能幸免,办学基金被追剿捻军的寿州知州金光筋提作军需,屋宇旋以兵燹废。

原标题:《涛园集》揭秘“淮上名校”之源

孙大光题写校名的寿县正阳中学

 

孙大光题写校名的寿县正阳中学

 

有据可查,作为淮上名校,寿县正阳中学的校史可以直接追溯到乾隆二十年(1754年)创办的寿阳书院,清朝著名诗人黄仲则、白话文运动骁将高语罕、著名书法家司徒越等都在这所学校担任过校长或教师;郭沫若题写过校名;大清“炮王”余仁同、清代著名剧作家黄吉安、“国魂不死”之辛亥元勋张汇滔、“红色拓荒者”黄埔军校教官茅延桢、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文物收藏家孙大光等,都是这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说,正阳中学是安徽教育的“活化石”之一。

正阳赴任

在350多年的历史上,位于寿县的羹梅学堂曾起到过承先启后的作用。《正阳中学校史》写道:“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佩瑜在正阳关寿阳书院旧址创办羹梅学堂。”《寿州志》(1995年版)也持同一口径。“羹梅学堂由寿阳书院演变而来”之说流传很广,迄今为止,还没听到任何置疑声。

名不正,则言不顺。近日,我们在翻阅《涛园集》时,无意中读到沈瑜庆(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岳父)的长诗《留别羹梅书院诸生》,开始对探究羹梅学堂之源产生了兴趣。

沈瑜庆(1858-1918),字志雨,号爱苍,又号涛园,谥敬裕。他是晚清重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的四儿子,“生于围城中”,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饫闻军务、吏事”,耳提面命,掌握了不少为官之道;他还是林则徐的亲外甥,母亲林普晴是林则徐的二女儿,识文断字,教子有方,“口授《资治通鉴》”。他为父母“最钟爱之”。

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使沈瑜庆从小就熟读经史、胸怀大志。“同光体”闽派诗歌领袖陈衍说他“少好大言,自命必封侯。读书专喜《左传》、《檀弓》……行坐背诵。”“涛园年十三四,即英气过人,才思横溢,下笔动数千言。”父亲逝世后,他于1885年考中举人。转年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但因出身名门,受到朝廷的赏赐,分配到刑部担任广西司行走。后来,相继担任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淮扬兵备道、广东按察使……直至贵州最后一任巡抚。虽然未能实现“封侯”夙愿,但政绩不凡,在沈葆桢的七个儿子中,他的官做得最大。

还让沈瑜庆聊以自慰的是,他的诗歌也很有成就。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之余,他“与嘉应黄公度(黄遵宪),钱塘袁爽秋(袁昶),同乡陈冯庵(陈书,陈衍长兄)、叶损轩(叶大庄)、林晚翠(林旭)诸君唱和,亦未尝一日废诗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经两江总督刘忠诚举荐皖北督销局,驻正阳,担任总办。从此,他举家迁到正阳关,与淮南古镇结了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殷艳萍]

标签:涛园集 淮上名校 揭秘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