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家书终于回家 安庆老人感慨颇多


来源:安庆晚报

7月中旬,《安庆晚报》曾报道过1948年长春困城期间,未及送达的家书寻找主人,其中有3封是寄往安庆的,记者帮忙找到了其中一封信件的主人。图为徐振球老人仔细阅读家书图为家书仿真件  经过老人允许之后,安庆晚报记者翻看信件。

原标题:家书终于回家 老人感慨颇多

7月中旬,《安庆晚报》曾报道过1948年长春困城期间,未及送达的家书寻找主人,其中有3封是寄往安庆的,记者帮忙找到了其中一封信件的主人。8月8日,在确认徐振球就是当年的收信人之后,吉林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仿真信件送到老人手中,历经67年,家书终于“回家”了。

打开家书,感叹岁月沧桑

“这封信不是原件,但信封和内容都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今年86岁的徐振球告诉安庆晚报记者,拆开档案袋,里面一共是四封书信,分别是写给爸爸、大哥、姐夫还有他和妹妹的。其中还附有几张一寸黑白照片,一看就是他五哥和嫂子。“那时候五哥结婚了,但我们在安庆老家,还没见过五嫂,想来是寄回相片给我们看看了。”徐振球说道。

图为徐振球老人仔细阅读家书

图为家书仿真件

经过老人允许之后,安庆晚报记者翻看信件。发现这些家书都是竖排从右往左写的,连信封也是,跟我们现在书信的写法很不一样。家书是用蓝色自来水笔写的,字迹比较工整,不过其中有些繁体字,不太好认。尽管是仿真件,但发黄的信纸仍然表明它的年头不小了。每封书信的结尾都有写信日期,单看这些,记者就有种穿越感,毕竟是67年前的信件了,经历过多少的岁月沧桑。

徐振球告诉安庆晚报记者,这封家书应该是1948年农历六月十六日写的,那时都按农历算日子。期待了多日,当接到家书的时候,心情特别复杂。“几十年过去了,信里提及的人大多已经不在了,看到这些,再回想过去,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让人颇为感慨。”徐振球说,写给他和妹妹的信还可能被当事人看到,但是写给爸爸、哥哥和姐夫的信就没法传达了。67年,经历了太多,一封信就把记忆拉回到过去。

阅读书信,真情触动人心

仔细阅读家书,朴实的文字映入眼帘,真情实感跃然纸上。“爸爸,在接到静哥电报后我们是如何的欣慰啊!当天我就多吃了两碗饭。”徐振球回忆说,那时候他的父亲病重,“静哥”也就是他大哥发电报告诉远在长春的五哥,父亲病情好转,五哥写信宽慰父亲,对父亲的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次爸爸的病不外乎两层原因,一是家庭近来收入不佳,二是我们这些孩子对他老人家很少宽慰,尤其是这次吉林房子将有头绪又闹了这么一次撤退。”“眼前来说,您离家最近,又是长兄,这些家务管理责任需要您去担负的,请您不要前瞻后顾,您想要怎样就怎样办。”在给大哥的书信里,五哥分析了父亲的病因,又表达了对长兄的信任和嘱托。徐振球解释说,“那时家里人多,经济不宽裕,母亲去了吉林准备把那边的房子卖了补贴家用,结果很长时间都没卖掉,一大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好在家中几位年长的兄长已经工作,五哥也在长春谋了份中学教师的职务,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徐振球告诉安庆晚报记者,他的姐夫对家中几位兄妹都很好,经常教导弟妹,因此在给姐夫的信件里,五哥除了感谢姐夫一家悉心照顾病重的父亲,还感谢一直以来姐夫的耐心教导,让他获益匪浅。在给他和两个妹妹的信里,五哥告诉他们不要向爸爸淘气,简单的话语传递出对家人的浓浓深情。

小小细节,解开心中疑惑

在未收到家书之前,其实一直有个疑问悬在徐振球心里。吉林省档案馆在寻找家书主人公布的信息中,寄信人一栏写的是“徐振寰”,也就是徐振球的五哥,但是寄信人地址一栏写的却是“蒋军”,当时还以为是人名,但是徐振球表示并不知此人。认真看完家书之后,之前关于家书的谜团也就可以解开了。原来,“蒋军”指的是信件是从军邮局寄出的。

在五哥给徐振球的书信里,提到他是借用亲戚的名字在军邮局汇款的,因为军邮局汇款的手续费要比银行便宜十倍多,对于在外谋生的五哥来说,能省下不少钱呢。徐振球向记者解释道,“按照信里讲的,我五哥应该是找亲戚借了身军装去寄信、汇款的,他当时刚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还不错,就把剩余的钱寄回家贴补家用。怪不得寄件人地址一栏写着‘蒋军’,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封普通的家书会被收进档案馆。”

前不久,徐振球翻出了一首诗,“风萧萧,叶飘飘,关山千里路迢迢。秋来颜色老,塞外消息又渺渺,望穿天涯处。烽烟隔远道,思亲难相见,只恐魂断在今宵。”这是1948年秋天,他思念远在吉林的母亲和兄长时写下的。“现在看到五哥的信件后,当年的很多事情都能印证和接续上,心中的疑惑也解开了,但是心情很复杂。对我个人而言,感念父母的谆谆教诲,67年了,尽管生活波折,但我依旧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徐振球说。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吾能]

标签:家书 徐振球 蒋军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