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当我们想写城中村时,我们想要记录些什么? 城市的“伤疤”、“痼疾”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城中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

原标题: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当我们想写城中村时,我们想要记录些什么?

城市的“伤疤”、“痼疾”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城中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居民区。“高速的城市发展”与“滞后游离的城中村”,速度的一快一慢,照见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如果撇开卫生、治安、消防不谈,破败之中,似乎最容易寻见市井的脉脉温情。

同一个巷弄里,经营家庭旅馆的大姐一边洒扫,一边数落蹲在地上抽烟的丈夫;头发烫卷、胖胖圆圆的“包租婆”热心地在楼上喊着进来喝口水;正在炕馍的老人,看到你拍照,一边躲闪,一边递出一块炕得焦黄的馍,你要摆手不接,还会惹得他不高兴。

更不用说,这里还为城市的新来者提供了最初的落脚地,进进出出,破败之中也生出不少金钱与梦想。

但卫生、治安、消防又不能不谈,甚至是晚上缺失的路灯,都提醒着人们,这里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拆迁,不管希望与否,都是这个地方,最能激起人们讨论兴趣的话题。

无疑,城中村终会消失,我们能记录的,是过渡期中,它的没落与活力。

  葛大店城中村——活力的集聚地

早上七点,葛大店站牌下,陆续有上班的年轻人聚集。他们从顺路的小摊上买一份早餐,在公交车的颠簸中,匆匆吞下。

孔姐是其中一个摊贩,早上五点就守在这里,手脚麻利地取出热气腾腾的烙馍,划开,夹上煎好的肉和蔬菜。忙碌的节奏一般持续到上午九点,之后,孔姐会回家,为下午的下班高峰做准备。

和租住在葛大店的租客不同,孔姐一家在葛大店还是“葛大店村”时就住在这里。最开始,以种地为生,后来地被征收,孔姐和丈夫被安排到玻璃厂上班,玻璃厂倒闭,孔姐下岗。和生活的地方一样,孔姐自身也烙着城市化的印记。

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孔姐的家。由于房屋密集,这样的小巷葛大店有很多,都同样的逼仄、潮湿、缺少阳光。偶尔抬头,透过横七竖八的电线与晾衣绳子,可以看到其中闪现的年轻租客的脸。

常住人口9千多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这是葛大店社区给出的统计数据。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让这个曾经的村落,在格外拥挤的同时,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超市、小吃部、奶茶店,这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租客展开。

陈姐的儿子儿媳是其中之一,今年,她从深圳过来,帮忙带两岁的孙女。与深圳相比,这里的房租不算贵,四五百块钱,能租到里外间加一个厨房。要在深圳,一千块也只能租到其中一小间,而且是几个人上下铺合住。

打工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丈夫在山东,自己和小儿子在深圳,大儿子儿媳在合肥、小儿媳在成都。对于陈姐来说,城中村是一座城市最初容留一家人的地方。

马哥最近心情很好,祁门路东延将会从他家的两间房通过,他偶尔会找街坊邻居打打麻将,谈论一下最近的拆迁政策。在这里,拆迁,是最能聚拢人气的话题。

葛大店的每一次改造,几乎都与路有关。包河大道、龙川路、地铁直至即将东延的祁门路,道路像一条条动脉,让这座城市更加现代便捷的同时,净化着看起来不体面的城中村。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马哥一样期盼拆迁。对此,葛大店的居民分为两派。想拆迁的一般房屋面积小、家里人口较多,比如孔姐。对他们一家来说,拆迁是一家人改善住房环境的唯一可能。房子多、人口相对少的则不想拆迁,以人口为标准的拆迁政策对他们不利,而且还会损失一年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租金。

拆与不拆,租客们似乎没有多少发言权,但这里生活方便、成本较低。如果拆迁,他们可能要寻找下一个落脚的地方。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泓炜]

标签:城中村 发展绕不开的坎 合肥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