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来源:中安在线

原标题: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中安在线讯当我们想写城中村时,我们想要记录些什么? 城市的“伤疤”、“痼疾”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城中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

原标题:合肥城中村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绕不开的坎(图)

当我们想写城中村时,我们想要记录些什么?

城市的“伤疤”、“痼疾”还是“被遗忘的角落”?

城中村,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居民区。“高速的城市发展”与“滞后游离的城中村”,速度的一快一慢,照见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如果撇开卫生、治安、消防不谈,破败之中,似乎最容易寻见市井的脉脉温情。

同一个巷弄里,经营家庭旅馆的大姐一边洒扫,一边数落蹲在地上抽烟的丈夫;头发烫卷、胖胖圆圆的“包租婆”热心地在楼上喊着进来喝口水;正在炕馍的老人,看到你拍照,一边躲闪,一边递出一块炕得焦黄的馍,你要摆手不接,还会惹得他不高兴。

更不用说,这里还为城市的新来者提供了最初的落脚地,进进出出,破败之中也生出不少金钱与梦想。

但卫生、治安、消防又不能不谈,甚至是晚上缺失的路灯,都提醒着人们,这里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拆迁,不管希望与否,都是这个地方,最能激起人们讨论兴趣的话题。

无疑,城中村终会消失,我们能记录的,是过渡期中,它的没落与活力。

  葛大店城中村——活力的集聚地

早上七点,葛大店站牌下,陆续有上班的年轻人聚集。他们从顺路的小摊上买一份早餐,在公交车的颠簸中,匆匆吞下。

孔姐是其中一个摊贩,早上五点就守在这里,手脚麻利地取出热气腾腾的烙馍,划开,夹上煎好的肉和蔬菜。忙碌的节奏一般持续到上午九点,之后,孔姐会回家,为下午的下班高峰做准备。

和租住在葛大店的租客不同,孔姐一家在葛大店还是“葛大店村”时就住在这里。最开始,以种地为生,后来地被征收,孔姐和丈夫被安排到玻璃厂上班,玻璃厂倒闭,孔姐下岗。和生活的地方一样,孔姐自身也烙着城市化的印记。

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孔姐的家。由于房屋密集,这样的小巷葛大店有很多,都同样的逼仄、潮湿、缺少阳光。偶尔抬头,透过横七竖八的电线与晾衣绳子,可以看到其中闪现的年轻租客的脸。

常住人口9千多人,流动人口约4万人,这是葛大店社区给出的统计数据。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让这个曾经的村落,在格外拥挤的同时,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超市、小吃部、奶茶店,这里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租客展开。

陈姐的儿子儿媳是其中之一,今年,她从深圳过来,帮忙带两岁的孙女。与深圳相比,这里的房租不算贵,四五百块钱,能租到里外间加一个厨房。要在深圳,一千块也只能租到其中一小间,而且是几个人上下铺合住。

打工是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丈夫在山东,自己和小儿子在深圳,大儿子儿媳在合肥、小儿媳在成都。对于陈姐来说,城中村是一座城市最初容留一家人的地方。

马哥最近心情很好,祁门路东延将会从他家的两间房通过,他偶尔会找街坊邻居打打麻将,谈论一下最近的拆迁政策。在这里,拆迁,是最能聚拢人气的话题。

葛大店的每一次改造,几乎都与路有关。包河大道、龙川路、地铁直至即将东延的祁门路,道路像一条条动脉,让这座城市更加现代便捷的同时,净化着看起来不体面的城中村。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马哥一样期盼拆迁。对此,葛大店的居民分为两派。想拆迁的一般房屋面积小、家里人口较多,比如孔姐。对他们一家来说,拆迁是一家人改善住房环境的唯一可能。房子多、人口相对少的则不想拆迁,以人口为标准的拆迁政策对他们不利,而且还会损失一年数万至数十万不等的租金。

拆与不拆,租客们似乎没有多少发言权,但这里生活方便、成本较低。如果拆迁,他们可能要寻找下一个落脚的地方。

  姚公庙城中村——都市里的村庄

和葛大店的市井味相比,毗邻政务区的姚公庙更像一个村落。

从繁忙的金寨路望过去,除了建筑破旧,这里看起来并没有不同。但沿着不起眼的小路向里,会出现一个与政务区的高档与繁华格格不入的世界。

大树、小道、菜畦,农家小院里的鸡犬相闻,村里常见的杂货店,都让这个藏在都市中心的城中村充满了乡村味道。就连这里的居民,也习惯地称呼早在02年就“村改居”的居委会为“村里”。

如果不是外面轰鸣的马路,不是间或散落的拆迁废墟,不是远处高耸的金融大楼,这里看起来就是一个村庄。

杜哥经营着村里的那家杂货店,为邻居们提供零零碎碎的酱醋油盐。但杂货店的收入只占很小一部分,杂货店上的十几间房,才是一家三口主要的收入来源。

杜哥说,因为附近有农贸市场,早在九十年代,姚公庙的房子就好租,这让家家户户都热衷盖房子。房子多的,一年只房租费,就有十几万。

像大多数房东一样,杜哥并不乐意拆迁:谁不想改善条件,但一家人指着这房子过日子。

和杜哥不一样,李大姐想拆迁,家里两个子女要成家,姚公庙显然不是一个体面的结婚地方,但一个人45平方的拆迁政策又让她心有不甘,“连成家的地方都不够,在这里好歹能凑合。”

丰厚的房租收入,让早就提上改造议程的姚公庙,拆迁工作格外困难。一位老社区说,一方面,房租是居民的收入来源,政策再好也不会满意。另一方面,与政务区毗邻的高地价,让居民觉得,应该分享卖地收益。对于社区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一户一户做工作,党员干部带头拆,这也形成了村里住家与拆迁废墟共存的独特景观。

对于社区与原住民的博弈与纠结,李月并不关心。

在合肥的迅疾发展中,涌进一大批年轻人,李月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在政务区上班,但高企的房租让她不得不选择相对低廉的租处,与政务区毗邻的姚公庙是她权衡再三的选择。“离政务区只有三四站路,租金不到一半。”

每天下班,当政务区的灯光璀璨被丢在身后,走在姚公庙的小道上,听着路旁小院里的炒菜声,她总会生出一丝不真实感。

但当第二天上班,巨大的十字交口红灯变绿,穿行在政务区的白领人流

中,她又会生出一种融入大城市的存在感。

她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在这座巨大的城市中,安个家。

  九狮桥城中村——闹市中的宁静

位于九狮桥社区的那片城中村,四周被各种商店所包围。走进一条巷子,才发现其庐山真面目:破旧的房子紧紧挨着,密密麻麻的电线缠绕在一起,有的地方甚至污水横流。

记者走进住在这的第一户人家。房子是由两座房子的夹道围起来的,走进去,逼折昏暗。“就是这样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也要700元。”51岁的纪芹说道。

来自阜阳的她,为靠近步行街方便做点小生意,所以选在这里租下了。

“除了斜对面有座公共厕所气味不好闻以外,其他都比较便利。在这也租了好多年了,位置也好,如果拆迁,还不知道能不能租到这个价位的房子了。”

走进巷道,上二楼来到杜传花老人的家,70岁的老人正在摘菜。“这间屋子是丈夫妹妹家的,我们从外地过来的,没地方住,便一直住在这里。”

这里的楼梯既陡又窄,当问到老人出行可方便时,老人答到“虽然楼梯不是太好爬,但是习惯了,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

记者随后来到了一家旅馆。店主潘家林也是这里的租客,他们租下了这栋楼的三个楼层用来开旅馆。因为靠近商业步行街以及逍遥津,所以生意还算可以。

那天在家的店主女儿表示“虽然房东想拆迁,但是作为租客我们并不希望拆迁。”

这时潘家林的妻子则表示了反对意见。她说道“这里的房子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简直比农村的房子还破。它前面就是合肥市著名的景点逍遥津,后面则是正在新建的明教寺,它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市容。还有就是这里的电线老化严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虽然对于我们租客没有任何益处,但我还是希望拆了重建。”

九狮桥社区社居委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城中村居民早就盼望能够拆迁,毕竟这里太破旧了,且生活上有着诸多不便利。但是这里的房价让开发商望而兴叹,且安置居民的费用也很高。我们也一直在做这件事,也希望居民的居住环境有所改善。”

  隆岗城中村——残旧的角落

在瑶海区城东街道的城中村,杂乱地矗立着70、80年代的自建房,住在这里的除了一些老住户外,还有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外来租客。这里房子与房子之间的间隙很小。除了一条比较平整的宽阔主道外,其他的道路较窄,坑坑洼洼,并有很多积水。

据这里的老住户张女士介绍“这片差不多有三个郢一个村的规模,大概住着四五百户人家。这里的房子都是自建房。我家的到现在都有三十多年了。”

张女士开着一家浴室,还在自家屋子旁边盖了一个简易房用作女浴室。房子连着房子,导致一楼几乎没有见不到太阳。本就狭窄的通道显得更为昏暗了。

这里的居民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对这片进行规划改造。“我住的房子简直就是危房,到处有裂缝,最大的地方能伸进去一个手指。最怕的就是下雨,一下雨屋子里就漏水,几乎家家如此。但是自己不能擅自翻修。”刘民付说道。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要么拆迁,要么改造。现在的房子住的实在是不安全。”

正是因为房子破旧漏水,且不方便建卫生间,所以很难出租出去。一些在其他地方买房的住户搬出去了,所以这里的空房子也越来越多了。

李大姐指着一处电线密集盘绕在一起的地方说道,“这简直就是盘丝洞。”“这里的电线老化严重,再加上家家装空调,导致超负荷运行。夏天经常停电,一停好几个小时。”

这里没有监控,所以小偷比较多,电瓶车以及家里的东西被偷已是常事。“有一次把车停在外面,结果早上起来发现车玻璃被人打破了。可是没有监控,也找不到人,只好自认倒霉了。”唐女士说道。

据了解,这里原先没有路灯,直到2015年秋天才装上的,不至于夜间摸黑走路了。

隆岗村社区主任朱庆明表示“因为拆迁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存在一定的难度。早在2006年合肥市就针对这片城中村进行了规划。规划中,拆迁之后会建绿化带、人行道等,这样一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原地安置。虽然城中村居民对于拆迁同意率达到了95%以上,但是要求原地安置与规划存在着矛盾。”

“对于这片城中村,新的规划方案还没有落实。但是因为位于隆岗路与滨河路的交口地带,属于沿河景观带,所以这将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点。”

针对于住户反映的危房问题,朱主任表示可以先去危房鉴定中心鉴定,如果符合危房条件,就可以进行维修。

 不远的将来告别的年代

截稿前,适值合肥市两会召开,记者从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合肥今年将开展25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新启动城中村、危旧小区改造项目10个。合肥将积极推行货币化安置和先建后拆,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2万套以上。十三五期间,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3.6万套。

也许,用不了多久,当我们再回到这些地方时,只能见到满地的高楼大厦,而那些曾经拥挤热闹的阡陌小巷,那些曾经情同家人的邻里邻家,都将伴随着这个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消逝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

关注更多资讯请添加微信号ahifeng、微博@凤凰安徽,也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哦!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吴振北]

标签:城中村 发展绕不开的坎 合肥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