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外媒:中国债务置换效果未必乐观 最后是老百姓买单


来源:凤凰黄金频道

凤凰黄金转自路透报道,据利率策略分析师蔡键博士分析,中国财政部已下达1万亿元地方存量债务置换额度,该消息对市场应该不算特别意外。从地方债务的层次来看,首先是政府债务,这部分是由地方负有直接偿还义务;其次是政府性债务,大致上可理解为地方担保或负有连带责任的债务。这两类已纳入统计,审计署有定义。

另还就是广义地方债务,指实际属地方举债,但尚未纳入统计,目前估计规模在10万亿左右,依据是,按14年官方统计地方债务规模大致为20万亿,而今年初据说各地上报汇总结果是30万亿(这个结果被打回去要求核审)。14年在讨论地方债/市政债时,市场即是将其理解为地方还债的一个途径;官方隐晦传递的信息也一直是,政府债务不会违约。

但注意,官方从没有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做过保证,故倘若仅只如此,也谈不上缓解对信用风险的担忧。

债务置换还不能与QE简单划等号

美国量化宽松(QE)的操作手法是由美联储直接买债(MBS、国债等),但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人民银行法》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之前市场理解的债务置换,是省级政府发地方债来置换到期的存量债务(地县为主),因信用等级提高,新债利率会降低,但这里的置换是不完全的,隐含某种追责(实际中,各省不会同意下级的所有要求)。

而且借道模式可操作性不高。目前市场普遍猜测的路径是央行通过再贷款、借道银行来买债,撇开其中隐含的道德风险且不论,还存在几方面问题,迄今为止,再贷款只有两类,一是金融稳定再贷款,对应央行最后贷款人职能;二是特定用途再贷款,比如支持三农/小微等。

另外,再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而地方债期限为5-10年,如此政策操作将加剧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谁受损、谁收益?不言而喻,债务货币化是要老百姓买单。

债务置换效果未必乐观

如前所述,目前的置换仅针对政府债务,但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第三类地方债务、房地产及其他实体领域。因此效果未必乐观。

另外,真会降低市场利率水平吗?长期看,银行期限错配加剧,将导致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类主权债供给增加,逻辑上也会制约长端利率下行空间。

至于还有人建议的参考90年代末资产管理公司模式也有缺陷,当年AMC是收购四大行不良贷款,但目前政府债务多数被归为正常贷款;另AMC收购不良时,价格是打了较低折扣的。而且从本质上说,上一轮不良的化解不是依靠货币,而是依赖新增长点出现后的经济繁荣来化解。

因此,市场目前的热炒体现了对政府兜底的预期,但似过于乐观,政策操作现实性不高。个人相信未来存在某种兜底,但应会体现权责对等原则。

[责任编辑:陶金]

标签:债务 老百姓 国债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