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江城味忆 闻遍芜湖百味


来源:芜湖日报

原标题:江城味忆 这里说的味,不是舌尖之享,而是鼻孔所辨,即俗话说的气味也。 不独生物体,任何一种有形的存在都有其无形的气味,作为独立空间的城市也不例外。每个城市的气味,不消说也是各不相同的,它是

原标题:江城味忆

这里说的味,不是舌尖之享,而是鼻孔所辨,即俗话说的气味也。

不独生物体,任何一种有形的存在都有其无形的气味,作为独立空间的城市也不例外。每个城市的气味,不消说也是各不相同的,它是一座城市自然生态、历史渊源、风俗时尚、市民性格等共同孕育出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气质乃至精神的一个维度。

城市的空间里湍流着多种气味,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渐变。就拿四十多年来我未曾远离过的芜湖来说,三十年前的那个江南旧城味,常常勾起我的思绪。以我的体验,嗅觉的怀旧是不亚于味觉和视觉的。

那时的芜湖城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老城区,依自然条件,可分为不规则的三大块。按我们乡下人的话来说,就是“街上”、“底下”和“河南”。我的家在河南之南的郊外。学龄前,我是很少跨过青弋江的,偶尔穿过弋江桥到南门湾一带的街上。我总是把五官的功能发挥到极致,猎取着城市的奇特。可能是吸惯了乡野清风,一路上,“街上”的气味给我的感受尤为强烈。

芜石路是城市伸出的一条胳膊,也是我们上街的唯一通道。由此,须经过几个厂子的大门口。发动机厂正红火着呢,淡淡的机油味从厂区飘过来,也从工人们的身上散出来,若有似无,透着一种无法剥夺的身份优越。再走几步,未及烟厂大门,已有一股强烈的烟草味直钻鼻腔里,香而冲。第一次闻,足可呛人一跟头。小伙伴中也有喜闻的,练肺活量似的胀大了鼻翼,我疑心他们将来必是烟鬼。锦华被单厂门口,气味清浅得多,若是一群叽叽喳喳的青年女工恰巧走出厂门,就有一缕不确切的柔软的棉布味裹挟而出,使人联想到家的温馨。

再往前,过了李巷就到了南关口。这是个各色人等在此旋来转去的十字街区,是多种气味混杂之地,随着人流的变化,气味也一日数变。尤其是早上,两股强势气味在此碰撞甚为剧烈。一是各种早点吃食的香味可着劲地往人的鼻孔里钻,走饿了的我们多是吸溜几下鼻子,坚定地没有驻足;还有一种是很不适宜的臭味,那是我的父老乡亲满载粪车重荷粪桶打此匆匆走过。为了抄近道,我们会选择穿越南街上弋江桥。南街很有些年头了,屋舍古旧而又人丁兴旺,一座深宅大院里,往往容纳了一二十户人家,厚重的木门里,给我的感觉不仅神秘,还有一种霉气烘烘夹杂了柴米油盐的烟火味溢出来,特别是在梅子黄熟的雨季。门外青石板过道边偶有支起的摊点,只是主客都有些不够投入的意思,冷清一些。这也是我们乡下人要到“河北”街上去的原因了。

弋江桥高高在上,江风笑呵呵地与我们打招呼。多数时候,这里没有给我留下特别的嗅觉记忆。只有仲春时节,淡紫色的梧桐花在江堤两旁旺成了阵势,才有淡淡的略带泥土气息的清香扑面而来,饱满而又固执。桥北桥南两重天。桥北弋江剧场外至南门湾内总是人头攒动,各种买卖在此成交。弋江剧场外聚集了几乎芜湖所有的特色小吃,不分早中晚,香味庞杂浓烈,永据空间主流。防不胜防啊,我口袋里仅有的一两毛钱,大多在这里修了“五脏庙”。南门湾内外有南正街、花街等古巷,国营、集体和个体的商铺林立两旁,购销两旺。那是芜湖彼时最红火的商业区,卖什么的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发酵于此。徜徉其中,只觉步移味换,此消彼长,难以定性。记得我非常留恋一种怪怪的草木异味,那是从一家中药铺内弥漫出来的。

记忆中这些只是局部的碎片化的气味,无疑是我个人脑海里打下烙印最深的,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醇,挥之不去。其实,每条街衢上的气味,会因季节转换,甚至昼夜晨昏、阴晴雨雪、节假日与平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更是因人而异的。

后来在城里上中学,我开始满城乱窜,也闻遍了江城的百味千味。不经意间,已少了儿时的敏锐,但镜湖周边的清新通爽味,中山路一带的奶油面包味,吉和街上的鱼腥肉膻味,双桐巷口的炒栗烤薯味,还有暮春时节黄山路,尤其在九莲塘段,那些馥郁的樟树花香味……依然记忆犹新,丝丝在鼻。这些旧味,至今仍顽强地保留领地的已不多了。

如今,随着我们这座城市范围的快速拓展,它的气味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那些带有繁复绿化景观的街道,翠波涌动的“三线三边”,如同天然氧吧的生态公园,还有四季花香不断的住宅小区……永远散发着春天般的阳光味道和大自然的气息,共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味。假以年深日久的积淀,这些生态园林般的清爽气,必将发酵成江城的主流味。

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旧味,就让它与其所依附的时代一同去吧;新味,只要是好的,我们就得培育,维护,扩大,分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蓉]

标签:城市 芜湖 南门湾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