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淮南:上窑森林公园


来源:网络综合

上窑山位于淮河南岸,横贯淮南、怀远、凤阳、定远三县一市,背连荆山,面临碧波浩荡的高塘湖,尾北而首南,犹如一条青色的巨龙凭水酣饮。

上窑山位于淮河南岸,横贯淮南、怀远、凤阳、定远三县一市,背连荆山,面临碧波浩荡的高塘湖,尾北而首南,犹如一条青色的巨龙凭水酣饮。上窑山出昆仑山北岭系尾端,绵亘四十五里,有名山峰三十八座,平均海拔100—150米,最高山峰朱家大山,海拔212.4米。她横卧於美丽富饶的淮河之滨。同时,“上窑山”这个古老的地名在传说与历史的并流中有着神奇的四大演变历程。

洪荒漠然,“大洪山”诞生

上窑山,她的峻秀令人向往,她的苍老神奇,足以勾引人们想起在那遥远古老的禹王治水的年代,天地玄黄,洪荒漠然,当初的“上窑山”像似一道天然造就的阻水隔堤,强有力地阻挡着汹涌澎湃的淮河洪水东流。使洪水四溢,水患泛滥。激流在此洄漩而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两个大漩涡,因此造就两大湖泊,其山上游,名曰:汤渔湖。其山下游,名曰:荆山湖。禹王父“鲧”用水来土湮拦载之法治水而失败,被天帝怒杀。当时杀死在怀远县“上洪”淮河河中央,尸体倒下后身睡九顷地血淌上下洪(红)。传说中水涨它涨,水落它落。从不被淮河洪水所淹没。后人将此地,命名为“浪荡洲”。

后来禹继承父志,采用疏导之法开九山,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他见荆凃二山阻挡洪水东流,他手持开山神鞭,用力一挥竟将这荆凃二山劈成两半,激流畅通无阻。禹王率民众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终于平定了天下水患,从此将这阻挡洪水东流的“上窑山”一泻无余,于是命名曰:“大洪山”。这古老山脉的名字诞生后便载入“怀远县志”。解放后怀远县在此山中为纪念禹王治水精神,在此山中设“大洪山”林场(现为怀远县禹庙乡和淮南市上窑镇交界)。

“大洪山”它经过长期洪水的冲涮荡涤,再也不是当年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凄凉景象。现已演变成满山遍野,松柏葱茏,山花烂漫,绿茵似毯的名山,从此再也听不到汹涌澎湃的怒涛声,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山下建禹王庙,庙内设禹王像,是淮河儿女世代顶礼膜拜禹王治水精神的纪念之地。它的声誉光跃中华,它的历史彪柄千秋!

干将.莫邪铸就“莫邪山”

朝代更替,时光荏苒,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上窑山”昔归楚藉,有楚头吴尾之说。《水经注》:称此山为横断莫邪八十余里。但它却是一条重峦叠翠,秀丽多姿,古老而神奇的山脉。“莫邪山”最高山峰名曰:“莫家大山”此山在群山环绕之中,风光如画,后改称贡家大山。 现名为朱家大山。可是在此山中却留有很多关于干将.莫邪.规模宏伟的铸剑遗址。

从“上窑森林公园”石棚景区猫家洼(莫家洼)上行,即为铸剑之地的小灯盏窝,再前行即为“大灯盏窝”。此遗址因当时为楚王铸剑时间紧,任务重,要日夜不停的冶铸,当时的冶铸场景,满山遍野火光冲天‘日夜通明,后来当地土人将此地命名为大小灯盏窝。穿过大小灯盏窝即是“火龙洼”在这里可直观到,马山脚下的大炉台和小炉台遗址。这两座炉台非比一般乃为一阴一阳一雌一雄,阴阳合一之炉。当时就像两条火龙,火焰直冲霄汉。穿过大小炉台前方便是死人洼,此地当时因干将.铸剑超过楚王所限定的铸剑时间。又因干将留雄而献雌,楚王一怒之下,将干将杀死在铸剑场地,后来乡野土人将此场地起名为“死人洼”。再上行,直至山顶便是传说中的“古孟街”(阴阳街)遗址,现今还依稀可见,用乱石砌成的原始墙根和街道。

上述这些铸剑地名遗址,都足以证明是干将.莫邪在此山中因铸剑而留下的佐证。

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记,在吴有干将.干将妻莫邪在此山中为楚怀王铸雌雄二剑,夫妇三年而成。干将留雄而献雌语其妻曰:“王若觉,必杀我,汝若生男,告以雄剑之所在”。遂持剑往,王果觉而杀之。及其子壮,持雄剑出,得客之助而报父仇,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反抗统治者,反压迫的斗争精神。见《太平御览》后人为纪念莫邪在此山中铸剑。命名曰:“莫邪山”。

淝水之战“洛河山”扬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梳。到了东晋时期,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在淮南八公山麓的淝水之滨爆发了一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其序幕是在“洛涧”拉开的。留下了“八公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千古绝唱。

前秦国王符坚统兵百万,攻打东晋,命大将梁成率兵五万屯据“洛涧”(洛河支流)在“洛口”处(洛河镇古称洛口)栅淮以遏东晋兵。东晋广陵相刘牢之率劲卒五千从马头城出发,以“洛河山”为屏障。涉洛涧《水经注》(洛涧历秦墟下注谁谓之洛口)斩梁成、王诛等十将大破秦兵,秦兵争赴淮水,士卒死亡一万五千人。历史称之为“洛涧之战”此战东晋首战告捷。为“淝水之战”取得胜利打下基础,最后以东晋取胜,前秦失败而告终。

“上窑山”明代以前称之为“洛河山”此山美丽多姿因近洛水(洛河)而得名。清.嘉庆《怀远县志》“地舆志”地图中标明“洛河山”之南有“成子铺”。(即现上窑镇)“洛河山”因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名扬华夏。

寿州窑定鼎“上窑山”

上窑山水钟灵毓秀,寿州陶瓷乃空灵之作。

上窑山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陶土和煤炭资源。有保存完好的中国古代七大瓷都之一的“古寿州窑”遗址。具体分布在上窑的余家沟、管咀、高窑、洪岗咀和上窑医院五个窑区。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寿州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晚唐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窑位於凤、怀,釉色黄茶色紫,声如罄明如镜”将寿州窑黄釉茶具瓷列为上乘斗茶瓷列第五位。《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论说道: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肯定了寿州窑最早创烧了黄釉瓷。

寿州窑始烧于南朝。停烧於唐末。明朝中期“秦墟”(上窑)窑业再度复兴,俗称“缸窑”盛产陶缸,素有金缸、子孙缸之美誉。当年上窑生产的金缸独领风骚。其一工艺考究独具匠心。其二釉色明亮,金光闪烁。其三质似青铜,色似美玉,其四扣之有声,可于灵璧磬钟媲美,真可谓巧夺天工美不尽言。

还有精妙绝伦的古陶小品,样样小巧玲珑,件件晶莹剔透其形象逼真,有陶之魂的神韵,栩栩如生。如上窑生产的凤鸣壶,(茶具)在倒茶时可发出呼噜噜似凤凰鸣叫的韵味。此产品在广交会上展出时,深受日本,东南亚客商的青睐。最让我记忆犹心的还是,上窑生产的“罄”(器中空,瓶中器),此小品不但可以观赏,而且可以吹出各种曲调。声音悠扬悦耳,美妙动听。这是制陶美术者的独特艺术造诣。

上窑的金缸和古陶小品它们从缸窑里走出来奔向苏、鲁、豫、皖,日本、东南亚在竞争中所向披靡,其产品在同行业中无与伦比!

正因窑业兴旺,有龙窑、团窑、特型窑等,比比皆是。这里是陶的海洋,窑的天堂,夕阳高照窑与陶交相辉映,金灿灿,明晃晃光彩夺目。再加上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废缸烂瓦建窑场,盖房子,修街道、砌围墙,其各色各类缸瓦片的釉色,经阳光照射其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简直就是一派琉璃世界。呈现出窑之奇观,陶乡景色,故以“窑”命名。更“秦墟”为“上窑”。更“洛河山”为“上窑山”。载入明.万历《凤阳府志》(地舆志)沿革至今。

美哉!“上窑山”!这里是陶瓷的天地,沸腾的窑郷,夕阳西下,犹如一幅西洋油画,倒映在青山绿水之中金碧辉煌。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娟安徽]

标签:窑森林公园 淮南 上窑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