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阜阳村里的古石碑 原是明代将军墓志铭


来源:阜阳新闻网

日前,颍州晚报报道了阜南县许堂乡有多处古迹,古井、古树、古墓陪伴润河古桥左右,当地正在利用这些特有资源,打造古桥文化园。张卫钧说,苏仰泉墓及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明代卫所制度,及当时阜阳的政治、社会、民俗等情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原标题:阜阳:村里的古石碑 原是明代将军墓志铭(图)

日前,颍州晚报报道了阜南县许堂乡有多处古迹,古井、古树、古墓陪伴润河古桥左右,当地正在利用这些特有资源,打造古桥文化园。报道引起文史研究者对古墓现状的关注。经当地人员寻找,在离古墓不远的村子里,找到了古墓主人明代将军苏仰泉的墓志铭。

村里的古石碑 原是明代将军墓志铭(图)

看到《古井古村古墓陪伴阜阳润河古桥左右》报道后,阜阳文史研究者张卫钧致电颍州晚报记者,询问苏仰泉墓的现状,在得知该墓可能还有墓碑后,他非常兴奋,期待一睹古碑真容。

当地干部动员村民查找古碑的下落,最终在苏仰泉后人聚集的苏庄自然村,找到了一块墓碑。据村民介绍,该墓碑来自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苏仰泉墓,多年来一直安放在村里。碑上的字太小,斑驳不清,多年来没有人认识。

据苏氏后人苏广前介绍,目前苏氏后人生活在苏棚等几个村子里,每年会组织大伙为先祖上坟。今年60岁的苏氏后人苏付超说,在他小时候,古墓还有守墓人。“破四旧”时,后人将先祖的牌位、画像等掩埋,把墓碑也沉入水沟,免遭破坏。后来,村民把碑从沟里捞上岸,一直安放在村里,当时墓碑上还有一个盖,后来不知哪去了。

经张卫钧辨认,村民所说的墓碑,是一方形制少见的墓志铭,整体为长方形,铭文刻在开凿凹陷的石面上。墓志铭剥离严重,拓印过后,文字仍难以通读,然而可以清楚地认出“公讳斯民,字伯济,号仰泉”这几个字。

墓志铭由时任“礼部精膳司郎中”颍州人宁中立撰文;“四川按察司副使”颍州人李学礼篆额;“南京兵部武库司主事”颍州人张鹤鸣书丹。这三位后来都身居高位,且都出身颍川卫世袭官员家族,且有联姻。

张卫钧说,苏仰泉墓及墓志铭的发现,对研究我国明代卫所制度,及当时阜阳的政治、社会、民俗等情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明朝建立后,在全国各地创设卫所,大城设‘卫’,小城设‘所’。”张卫钧说,如颍州有“颍川卫”,亳州有“武平卫”,颍上有“颍上所”等,这是一种军事建制,犹如今天的地方军区。颍州,行政上属于“南京直隶凤阳府”,而军事上却属于“河南都指挥使司”,这套制度的目的就是使地方行政与军事交错统辖,避免坐大。

颍川卫设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知事、正千户、副千户、百户、镇抚等十余官职,每种官职人数不定,按照乾隆《颍州府志》的记载,所有官员大概有一百余人之多。除了少数几人调任外,大部分都定居在颍州,各自繁衍生息,成为一大家族。

其中,指挥佥事苏贴木,是河北威县人;二代苏胜袭职;三代苏旺袭职;四代苏宽袭职;五代苏海袭职;六代苏宏袭职;七代苏宁袭职;八代苏昇袭职;九代苏万民袭职;十代苏绳武袭职。

明朝灭亡后,世袭官职不存在了,族人聚居在今阜南县许堂乡一带至今。有关苏仰泉墓,当地村民只知道是明朝将军的,说不出更多所以然来。 (阜阳新闻网)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宋吾能]

标签:墓志铭 明代 古桥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