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六安:守望古道200年的江氏祠 34道圣旨已成追忆


来源:六安新闻网

金寨县燕子河镇方坪村,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是皖、鄂两省通达要道,从清代起此处便是六安、金寨、流波、麻埠步行至湖北英山、罗田唯一古道,是燕子河地区通往流波、麻埠的必经之路。

原标题:守望200年茶马古道的江氏

金寨县燕子河镇方坪村,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是皖、鄂两省通达要道,从清代起此处便是六安、金寨、流波、麻埠步行至湖北英山、罗田唯一古道,是燕子河地区通往流波、麻埠的必经之路。随着时代的转换,当年的繁华如今已尽数退去,只留下江氏祠还在原处守望着这条古道。

祖上多为忠烈之士

现如今仍然居住在江氏祠内的75岁老人江百先对当地江家人来源和迁徙掌握得很清楚,存放在江老家中的族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方坪的江家人最早可以追溯的始祖是君瑞公,君瑞公西汉哀帝时被封为寿张侯,是平帝时的丞相,王莽篡权后,君瑞公为表不事二主的决心,投河自尽,家人避至江西婺源瓦西灞一带。南宋末年,此支江家一世祖念六公江思言于端平丙申年奉旨调任六州乡邦统制,并举家由婺源迁至现皋城城西。1123年,金兵攻破六州城,江思言兵败退守至龙井(现金寨县青山镇境内)。江思言死后,他的儿子江十二继承遗志,被南宋皇帝封为抗金大元帅,一直在江浙沿海一带打仗,在一次寡不敌众的突围战中,江十二被乱箭射死,头颅被金人悬于城门之上;由于江十二没有后代,江家后人得知消息后,便凑钱在祖坟地里为江十二立了一座衣冠冢。历经改朝换代,江思言的孙子宗一公的后代迁至方坪生活。

古宅风采依稀可见

江氏宗祠坐北朝南,依山傍水,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年。由十七世孙文业公(字维照)继承祖义、父亲遗志,时年六十八岁领修,从1823年开工到1833年建成,共历时十年时间。

该祖堂规模宏大,明三暗五,规格之高,雕梁画栋。白砖青瓦,飞檐翘角,典雅端庄,典型的砖木结构徽派式建筑。大门楼上七匹梁,八根柱,全部是从外地购运来的花岗石,经能工巧匠雕凿,镶嵌而成。地面和大门台阶全部是一纯色细纹青石条铺设,门厅上方有八卦拱顶的木板楼,东西两侧是三开间包厢。布局匀称合理,有大小不等的六个天井,布局合理,大小对称,有利采光,排水通畅。房屋设计科学,阴雨天,通过内设的绕院回廊,穿布鞋不湿脚通达所有房间,若是晴好天气,这此廊道给人以曲径通幽的美感。

江氏宗祠的建设距今虽经近200年的风雨洗刷,但画梁雕刻的各种图案,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青狮、白象、书架、花瓶等依然清晰可见,有的依旧栩栩如生。所有立柱桑橔,经精打细磨,造型别致。建筑结构科学严谨,从保存完好的建筑物件不难看出当时木、石工艺的高超精湛。深刻体现了华夏子孙流传至今的东方神韵,也是先辈为后人留下的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宝贵财富。

据江百先老人介绍,江氏宗祠选址布局,亦极其讲究,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地势平坦开阔,把传统风水理念与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在一起,祠堂建成后,先由族人培育本族子女,民国时期,新办“闻文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办小学,后办初中,直到2004年才搬出,从这里走出数以千计莘莘学子。江氏宗祠也正因为办学,一直有人居住。虽经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的烟火,但毁坏并不是太严重,大部分保存完好,是金寨县保存完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之一。

34道圣旨已成追忆

现年58岁的燕子河镇文广站站长江焕培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对江氏祠最大的印象就是祠堂内阁楼上存放的34道圣旨,那都是江家老祖宗留下来的。江焕培听老人们说过,祠堂内保存的有皇帝给老祖宗的圣旨,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家中先辈不准随便看。

从江家族谱上还原的内容来看,最早的圣旨是西汉元寿年封江君瑞为寿张侯的圣旨,圣旨最后注钦哉,之后便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五年五月封江家先祖江八华为别驾御史时的圣旨。族谱记载:江家的圣旨以光绪年间的居多,20多份圣旨是光绪年间赐予江家先辈的。据江百先老人回忆,祠堂中原来还曾有一御赐“忠厚传家”匾,是咸丰年间,有一年大别山周边大旱,饿死不少人,江家人为帮助附近的人度过饥荒,不仅族产中大部分支出用于接济灾民,族中每户只要有粮除去自家口粮必须全部捐出,江家此举大大缓解了当地政府的压力,之后当地政府上报朝廷,咸丰帝御赐“忠厚传家”匾。提到圣旨和御赐金匾,江家人都无比惋惜,在动乱年代,除了房子,其他的现在什么东西也没有了。

江革、江淹系同支

江百先老人翻阅方坪江氏祖谱看到,因“江革负母”的故事而名扬天下,有“二十四孝”之一美誉的大孝子江革和方坪江氏系出同支,另外,“江郎才尽”的主人公南北朝时期的丞相江淹也同样和方坪江氏同出一支,江革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知道,是正面的素材,但是“江郎才尽”在族谱中却有着不同的诠释,江淹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收敛才气而不外扬,为了就是不会抢了文人皇帝的风头,换句话说,在纷纷扰扰的南北朝时期能够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才气了。

江氏重教成六西旺族

江氏家族自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到十九世纪末,异常兴旺发达,在方家坪、董家河一带,久享盛誉,几乎达到辉煌顶盛时期,收田课范围远近百里,可谓财累数万,产累数千,人称“六西旺族”,即指六安西部最兴旺的家族,在这200多年间,江氏不仅农商发达,家产俱增,还文人辈出,“国学”甚多,为官者高在五品、六品,在地方上积善行德,多人被皇上敕封、诰封。正因为江氏家族人才两旺,故于道光年间选择一块宽敞平坦的福祥之地,建此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宗祠。江氏有识之士重教育、兴科举,利用宽阔祠宇大力兴办教育,为社会培养人才是功不可没,聚先辈之智,将房舍的利用率发挥极致,学校一经开办,族中子弟读书无负笈之劳,无束脩之苦,自七岁入蒙,学至十二岁,后视其性而教,开设工、商、实业等课,学校甄甲、乙奖给钱物以资鼓励。学校所聘教师皆为名儒或饱学之士。教学宗旨以养正为端本,因此,初办学校以“正本小学”而命名,以道德为统宗。学校经费、教师薪酬均由祠堂专属的田产收入中列支。外姓子女入学,也只酌情收取书本费用。这些办法和措施与现行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人民政府依然利用江氏宗祠为校舍,办方坪小学,1974年在小学的基础上升办初中,也幸亏在此办校,各级政府多次拨款对校舍进行修缮,翻阅祠堂历史,也印证了一个因果关系,利用祠堂办学校,办好学校保祠堂,江氏宗祠之所以经近200年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亦有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支持的功绩。从这个学校走出了很多高材生,六安三才子之一的江伯良就是一例。江伯良出生在董家河,从小就读“正本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文采济济,年方三十才华出众,被拥推为“六安之才子”,历任县长和安徽省政府秘书,57岁时被推举为国大代表,他在任上畅导兴学,公平税负,理顺冤屈,深受人民爱戴。从族谱上来看,原汪精卫政府的北平市长江朝宗也是曾经在这所学校上过学。江氏宗祠门前两棵柏树印证了历史沧桑,两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郁郁葱葱。

保护应修旧如旧

“虽然说燕子河方坪江氏祠如今在金寨算得上仅有的几个保护完好的古建筑,但是总感觉有些不怎么协调。”燕子河文广站站长江焕培如是说,站在江氏祠高大的院墙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满墙的灰色,灰色是那么的扎眼,一眼就可以分辨出那是水泥的颜色,还有就是那为了营造出仿古氛围特地在水泥墙外用白色油漆之类的东西画出的白线,“这些东西都太不协调了,虽然因为学校在此保护了下来,但是如果要作为古村落保护起来的话,一定要重新修复,至少从外观上要看着像老房子、老物件。”江焕培对于江氏祠的保护提出了作为江家人自己的想法。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蓉]

标签:江氏 选址布局 茶马古道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