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蒙城老人盼到抗日父亲墓前祭拜


来源: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

1942年3月,为保卫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派出10万大军出征缅甸,工兵军官萧竹青是其中一员。为了印证“萧楚卿”是不是“萧竹青”,王云龙翁婿二人赶到北京,找到了工人日报社。

原标题:父亲抗日客死他乡半世纪后终得音讯

蒙城老人盼到抗日父亲墓前祭拜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到父亲的墓前去祭拜一下。”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蒙城县城关镇的王云龙老人又一次次想起了父亲萧竹青。70多年前,作为中国远征军一员的萧竹青客死他乡,只有他墓前的一抔土被带回了老家。

jiaf5427

萧竹青烈士

jiaf5426

萧竹青烈士墓地(图片由王云龙的女婿张勇提供)

抗日赴国难他乡埋忠骨

75岁的王云龙是原蒙城县化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清明节前,他将全家老少聚在一起,商量着将一包取自中印边境的土下葬,这包土取自他父亲萧竹青墓前。 

1942年3月,为保卫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中国政府派出10万大军出征缅甸,工兵军官萧竹青是其中一员。这一年,他的儿子王云龙刚刚一岁。那时候,王云龙的名字还叫萧武枕。

第二年年底,国民政府发来一纸抚恤令,这对母子变成了孤儿寡母。抚恤令称萧竹青客死异乡,其他并没有过多地解释。自此,家人对萧竹青的记忆,就停留在这里,而他留下的3张照片,也成了家人最后的寄托。在其中一张照片里,年轻帅气的萧竹青着军装,佩领章,留短发,大眼睛,显得特别精神。

对于父亲,王云龙知之甚少。王云龙说,后来听母亲讲,父亲出生于河北威县,兄弟姐妹共七人,父亲排行老五,抗战初期报考黄埔军校工兵专科。1942年,萧竹青作为中国驻印远征军的一员,负责维修史迪威公路。

半世杳无信一朝得音讯

萧竹青去世后,因生活所迫,王云龙的母亲张景梅带着他离开家乡河北,到重庆找了份工作。经好心人介绍,张景梅改嫁安徽人王安民。尽管生活同样清贫,但王安民视王云龙如己出,萧武枕由此改名。抗战胜利后,王安民带着妻儿回到蒙城。

1999年3月9日是让王云龙难忘的日子,年近六旬的他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得到父亲的消息。当天,他的女婿张勇在《工人日报》上看到一条来自法新社的译电:“印度最东部的阿隆查省部落农民,日前发现约1200座坟墓,专家们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英国、美国和印度将士的公墓。”张勇说,法新社记者为了证明其中有中国军人,摘抄了其中一块墓碑上的碑文,摘抄的这块碑文上写着:“中国驻印独立工兵部队十团二营二连连长萧楚卿”。

“我突然联想到岳父经常念叨的他生父的名字‘萧竹青’,这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张勇赶紧通知了岳父。

为了印证“萧楚卿”是不是“萧竹青”,王云龙翁婿二人赶到北京,找到了工人日报社。“人名是由外电稿音译,可能和实际汉字有出入。”《工人日报》的解释让王云龙相信,这个“萧楚卿”就是自己的父亲萧竹青。

一抔异国土寄托思念情

经由众多好心人的帮助,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和王云龙取得了联系,也逐步证实,墓碑真实名字是“萧竹青”,而不是“萧楚卿”。

“我们就准备去那边祭拜一下,护照都办好了。”王云龙惋惜地表示,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次寻亲之旅最终未能成行。

2009年,在戈叔亚及其印度朋友的帮助下,王云龙得到了用荷包装着的父亲墓前的一抔土。此后每年的清明节,王云龙都会在家门口空地上,捧着那包泥土,在旁边烧上一些纸,寄托哀思。

“今年我准备给父亲立个碑,本来打算清明节前就能立好的,但是现在人家刻碑的比较忙,可能要到清明以后了。”王云龙说,在父亲的墓碑上,他准备将自己的名字改回“萧武枕”,女儿、儿子、孙子的姓全部从“王”改成“萧”。

此外,他还准备用王云龙这个名字给继父王安民也立一个碑。“继父对我像亲生儿子一样看待,我也不能忘了他的恩情。”王云龙说,他准备将生父的碑立在亳州,继父的碑立在蒙城,让萧姓子孙和王家血脉祭拜的时候方便一些。

“在有生之年到我父亲的墓前去祭拜一下,是我最大的心愿。”王云龙说,自己已经75岁了,留给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还不知道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胡泓炜]

标签:萧竹青 王云龙 父亲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