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徽州木版年画:花开花落终留痕


来源:中安在线

徽州木版年画,指的是徽州本地刻印或徽州人在外地刊行刻印的木版年画。徽州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安徽省一侧,明清时期有休宁、歙县、黟县、绩溪、祁门、婺源六县。通常认为,徽州木版年画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鼎盛时期为明万历至清乾隆年间(1573年-1795年),与徽派版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有刻工细致,注重线条,风格娟秀,题材多样等艺术特色。

徽州木版年画是民间工艺与崇拜信仰、宗教宣扬、封建教化、世俗生活等紧密结合的历史产物,徽州独特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区域环境等浸润、滋养着木版年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首先,徽州木版年画构图新颖,富于变化,线条流畅,刻工讲究。徽州山区,地少人多,商业与手工业非常发达,手工技艺以“徽刻三绝”(砖刻、石刻、木刻)名扬天下,木版雕刻作为三绝之一,刻工的技艺自然技高一筹。其次,徽州木版年画的艺术观赏性强。自成一派的“徽州版画”是徽州籍画家与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多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色彩浓郁。与徽州版画同属一脉的徽州木版年画,也具有与之相近的艺术特色,且又于精细、严谨之中散发着朴厚、古拙的乡土气息,即便是在表现神性的宗教年画中也会透露出人性的风采。加之徽州盛产纸墨,又有文人参与,使得徽州年画在绘图、刻工、印刷、纸墨等方面都有很高技艺水平,堪称精美绝伦,可与徽派版画插图相媲美。明初或更早时期的纸马年画,虽然构图粗犷简单稚气未脱,但也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线条果断大气,轻重缓急有别,注意黑白意趣。如《唐封钟进士》中人物袍服的线条,虽是刀刻,却不露痕迹;《玉皇大帝》中玉皇的白袍和站立两边二位仙人的黑袍,颜色对比鲜明,富于韵律;《井泉龙王》一图的大量留白和井台圈围的黑色,运用得也很巧妙。第三,徽州木版年画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流传甚广。由于徽派建筑讲究明堂大厅,徽州木版年画以大幅或是多幅成套见长。尤其是祠堂祭祀,需要有与大幅容像相配的大尺幅年画。如绩溪晚明雕刻印制的《石氏世家忠良报功图》,由两张8尺宣纸拼接,高180厘米,横267厘米,原收藏在绩溪县石氏宗祠,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悬挂于祠堂供族人观赏。图中绘刻宋初大将石守信及其祖先如何英勇作战建功立业的故事。画中大量人马兵器、建筑家具、树木山水等分多个板块雕刻,再按不同场景内容,用活版盖印的方式,分别印制而成。年画气势磅礴却不失精工细雕,分组展现的庞杂内容仍具错落有致的较强整体性,在中国年画中实属罕见之佳品。而明万历年间的《四贤图》和《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变相》,都是以多幅组图的形式出现。由于徽州人有外出经商的传统,每逢过年都要回乡与家人团聚,此时定要张贴年画。徽商素有“贾而好儒”之特长,文化水平与鉴赏能力不俗,且见多识广、结交广泛,不少人会将质量上乘的徽州年画作为礼品馈赠、互赠,这对徽州年画的流传与保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徽州与杭州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徽州刻工多数流寓杭州,对当地的版画及江浙沪一带的木版年画影响很大。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徽州木版年画以其特有的方式,满足了当地及周边士民百姓的民俗和精神需要。人们大多认为民间年画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俗品,但徽州木版年画以其技艺高、有内涵、版幅大、成套系、式样灵活、名家参与而显得儒雅秀美。它不仅遍及城乡普通民居,而且进入寺庙、祠堂、客厅、书斋,成为每逢过年家庭及宗祠寺院必备的祭祀、观赏、装饰用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深远的审美影响,还有待于人们的不断开掘。

2005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发现了一批清代和民国时期制作的木版年画雕版。这是自2003年初由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存抢救工程”以来,普查与抢救处于濒危的我国木版年画遗存最重要的一次发现,对于徽州木版年画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相关新闻:

标签:木版年画 儒雅秀美 文物价值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