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那些关于界首渔鼓的回忆


来源:安徽文化网

界首渔鼓,乍一听,还以为是敲锣鼓或类似花鼓灯一类的舞蹈,其实不是。界首渔鼓是河南坠子起源的曲种之一,也是中国地方稀有剧种道情戏的鼻祖。

1951年,界首渔鼓成立界首曲艺管理小组,对渔鼓艺人进行专业培训,渔鼓艺人达50多名。1958年,界首渔鼓艺人徐志帮赴蚌埠参加安徽省首届曲艺调演,演唱的曲目《一对红花》获说唱类二等奖。同年,界首成立了曲艺队,吸纳渔鼓艺人6名,共先后后拨资30多万元用于渔鼓艺人的学习、排练、调演、汇演等。1985年,随着“苗湖书会”的兴起,渔鼓艺术得到了发展,由“苗湖书会”自发组织者投入渔鼓发展资金2万余元。1987年,徐志帮表演的《税魂》在阜阳地区曲艺大赛中获特别奖。1990年,界首渔鼓艺人苗清臣表演的《信用社是咱铁靠山》获安徽省第三届艺术节三等奖。1995年,界首渔鼓曲艺资料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得到了北京有关专家的认可,称赞为“安徽曲艺一枝花”。2005年,为挖掘和挽救渔鼓艺术,界首市政府投入1万余元,用于资料的整理和艺人的补贴,以及电子文本和专题片的开支等。2006年11月,界首渔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界首渔鼓,这一古老的曲种,目前在界首仅有一人在演唱。

2008年9月4日,在暑气已结束,白露即将到来的季节里,我来到了界首。在界首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宏友的帮助下,采访到了界首惟一一位界首渔鼓艺人、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为第三代渔鼓传承人苗清臣老艺人。苗清臣老人身体相当结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苗清臣已是一位古稀之年之人,看上去不过四五十岁的年龄。今年76岁的苗清臣老人说话快人快语,我们几个小时的交谈非常融洽。在这种和谐的交谈氛围中,我慢慢地走近了界首渔鼓的世界里。

界首渔鼓的说唱特点及器具

界首渔鼓是颍河流域最杰出的曲艺艺术代表,她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融合了当地的坠子艺术和鼓书艺术,使之唱腔更加圆润、自然、优美。所演唱的题材多为古典传统曲目,对人物个性的把握,突出稳、准、恨(恨为行话恨书,即说书舍命),渗透着艺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精神寄托,从中可以看出淮北大地人性的厚重、民风的朴实、人文的纯美。它对这一区域的曲种构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界首渔鼓为民间口头音乐集成,是劳动人民多年在劳作实践中的音乐结晶。为此,唱腔大起大落,或悲或喜,自然流畅,且朗朗上口,易听、易懂、易传、易学。说书者眉目传情,声情并茂,听书者静入其中,神情贯注。真质朴实的演唱艺术,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界首渔鼓的说白和演唱均以上韵为主,持淮北方言,字音则接近中州河南话,所演唱的字句大多为七字句、十字句;三字句和五字句很少运用,常用韵脚为中东韵,在收口字延长音域时,先收后放,使字音由弱到强,演唱效果极佳。

界首渔鼓的表演形式多为一人坐唱,唱到激情时,偶尔站势说唱,以唱为主,以夹白为辅,待唱一段后,即放下鼓板,以评书为形式,再进行表演。

界首渔鼓的演唱特色为一人一台戏,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摞摊演唱。界首渔鼓以略带沙哑之声为主体演唱特点,字正腔圆,喷口有力,表演火爆。有时运用闪板和夺字技巧,引人入胜,拍手叫好。

界首渔鼓的唱腔多用颤音,通过颤音力求使唱腔尽量悠扬。颤音更适合低音渔鼓擅长抒发的那种优美、婉转、缠绵悱恻之情,可达到因情生音、声情并茂的境界。

苗清臣演唱喜欢高音渔鼓唱腔,他说,高音渔鼓音调高亢、洪亮、热烈、奔放,尤其是唱到擂鼓出战中,那种洪亮的唱腔能感染观众的情绪,仿佛把听戏者带入那千军万马的嘶杀声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界首渔鼓也多用衬词衬字,如“哪个”、“哎”、“哼”等,其衬词衬字多加装饰音,且拍节较长,一般为四拍。装饰音多用于尾音部,发声方法多用于鼻音。界首渔鼓还多用于滑音,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音韵更加细腻、委婉。界首渔鼓的唱腔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由上倚音引伸出主体旋律,从而而推动乐句的发展。二是通过变化音,来增加音乐的韵味美。利用“4.6”色彩音发展了旋律的意境之美。以“1.3.5”主音来丰富旋律,使唱腔产生一种流动之感。尤其是界首渔鼓唱腔的结尾处,绝不简单的收煞,必有异峰突起、起伏跌宕的腔调,不仅听来神气十足,且大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
 

[责任编辑:杨静]

标签:渔鼓 苗清臣 苗湖书会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