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那些关于界首渔鼓的回忆


来源:安徽文化网

界首渔鼓,乍一听,还以为是敲锣鼓或类似花鼓灯一类的舞蹈,其实不是。界首渔鼓是河南坠子起源的曲种之一,也是中国地方稀有剧种道情戏的鼻祖。

路立成(1921——1994),男,界首芦村镇人,家派路全成,12岁投师学艺,擅长渔鼓说唱。路立成虚心好学,广交艺人,常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动听,享誉界首以北,在渔鼓演唱中人称南徐北路(南为徐志帮的渔鼓说唱,北为路立成的渔鼓说唱),他大胆创新,富于开拓精神,把以往的渔鼓坐唱改为站势说唱,扩大了演员的表演空间,活跃了渔鼓表演气氛。演唱的曲目有《金鞭记》、《大红袍》、《小红袍》等。

王志荣(1925——1986年),女,界首小黄人。王志荣幼小家贫,8岁拜本村渔鼓艺人王之明学艺,12岁正式拜师于“明”字辈渔鼓艺人段明奎,得名王志荣,即走村串户演唱。成年后嫁给渔鼓艺人黄成海,两人即演唱对口渔鼓,因王志荣长相俊美秀丽,身材适中,音色甜润婉转,黄成海也相貌堂堂,唱腔浑厚有力,而成为著名的“鸳鸯趟子”(即夫妻搭档),享誉界首、太和以及河南省的漯河、沈丘、淮阳一带,所演唱曲目为《大闹河间府》、《大宋金鸠记》、《隋唐演义》、《八宝珠》等,新曲目为《快打美国狼》、《爱国商人》、《血海深仇》等。

黄成海(1920——1995年),界首小黄人,幼时学唱渔鼓、坠子、大鼓书等,尤擅长渔鼓演唱,他以略带沙哑之声的卧喉咙演唱为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界首、临泉和河南省的周口、淮阳等。黄成海属高音渔鼓演唱的代表,音色厚重有力,润圆动听,并融合坠子、大鼓的唱腔艺术,极大地丰富了渔鼓的唱腔。黄成海所演唱的曲目有《五虎平西》、《大八义》、《小八义》等。

第一代:清道光年间出生:王德众、郭窝、常原德、徐凤山、梁风兴。第二代:徐广真1902年生;谷喜花,1905年生;付贵喜,1907年生;段明奎,1908年生,徐贵祥1908年生,第二代死亡年月不详。第三代:徐志帮、黄成海、路立成、徐立斌、王志荣、苗清臣,除苗清臣外,都已去世,生卒年月前面已有记载,在此略去。第四代为辛天聚,李立帮、宋登峰、于虎、史军。第四代传承人分别是苗清臣和徐志帮的嫡传弟子。

对于现在将苗清臣定为第三代传承人,我是持否定的态度。因为界首曲艺史料载:“渔鼓源于唐宋,流行于明清。而界首界首渔鼓始于明代,盛行于清道光”。

界首渔鼓始于明代,我们如果将明代早期、中期及明代的渔鼓艺人算上,渔鼓传承何止是现在的第三代呢?假设我们按30年一代传承艺人计算,即使抛却明代早期和中期时间,从明朝末年(1628年)算起,到苗清臣出生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计算,在这304年间,也有10代艺人传承。即使从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到1932年计算,也是五代传承。

因此,我始终认为,界首渔鼓艺人苗清臣绝不是现在的第三代传承人,而是第十代或第五代传承人。当然,我这种推算是一种假设,还没有找到更确凿的史料。但我坚信,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对当地民间艺人史料进行挖掘,终有一天会拨云见日。

渔鼓艺人苗清臣

苗清臣1932年出生于界首任寨乡。苗清臣出生不到一年,父亲便因病去世了。母亲一人支撑起了这个贫穷的家。1959年考上界首农校读中专。在学习期间,苗清臣每个星期天都会到曲艺协会听唱。1962年毕业后,因有艺术天赋,在曲艺协会负责的李明德便让苗清臣到曲艺协会学习演出。这样李明德便成了苗清臣的第一位师傅。不过,师傅李明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仅仅是热爱戏曲。因为小时候喜欢听唱,新中国解放后便参军入伍,部队转业便被分到文化部门工作。因此,苗清臣才得以认识了这位将他领进门的师傅。

在曲艺协会第一年,苗清臣学唱大鼓书,随后,又学唱了几年坠子。在这几年期间,有一次,苗清臣回老家,听说太和肖口逢赶集,有一说书艺人说的书很精彩。闻听,引起了苗清臣的兴趣,便赶到肖口去听(太和肖口离他居住的任寨不远)。那天在肖口的说书的艺人是王明桂,当时说的是《杨家将》这段书,苗清臣听得如痴如醉,便萌生了学习说书的兴趣。随后征得李明德师傅同意,又拜王明桂为师学习说书。

近几年,苗清臣围绕着当前社会现实,写了一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如宣传邻里和睦、计划生育、遵纪守法、破除迷信、艾滋病防治、反腐倡廉等内容的曲目。
 

[责任编辑:杨静]

标签:渔鼓 苗清臣 苗湖书会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