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那些关于界首渔鼓的回忆


来源:安徽文化网

界首渔鼓,乍一听,还以为是敲锣鼓或类似花鼓灯一类的舞蹈,其实不是。界首渔鼓是河南坠子起源的曲种之一,也是中国地方稀有剧种道情戏的鼻祖。

界首渔鼓的演唱器具为渔鼓筒子,俗称道筒子,直径为6公分,长为120公分,筒体采用上等毛竹中部,浸桐油,缠绵线,上老漆,一端蒙上猪护心皮。另一个器具为简板,是渔鼓的击节乐器,左臂竖抱渔鼓筒,左手持简板打节奏,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轻击鼓皮,发出“咚咚“的声音。其击鼓节奏有三种,一是简板击打,渔鼓弱拍开击;二是简板与渔鼓花击节奏,简板打正板;三是渔鼓与简板同时开打。

界首渔鼓老艺人苗清臣告诉我,他有两个渔鼓筒子,一个是他师兄徐志帮(徐志帮2008年元月去世)使用过的。另一个是他自己经常使用的,他演唱用的渔鼓筒子长有130公分,用毛竹中部(一骨节三粗)做成的。做渔鼓筒子,竹子中间必须掏空,两头要一般粗细。而竹子各骨节的部分要锯掉,一般有五六骨节,锯掉骨节后,再将竹子一节一节用胶粘合住。竹子有一头要用猪护心皮(猪心外面的一层薄膜皮)糊住,用蟒蛇皮也行。另一头不用糊口,敞开口,便于传音。然后,用棉布紧紧裹住,随后,用棉线缠一层,再用桐油擦几遍。做完这一切,再将竹子两头用铁环圈子籀住,主要防止开裂,最后用黑色胶布缠住便大功告成。

苗清臣使用的简板也与众不同,以前使用的简板都是用竹子所做,而他的简板则是用紫檀木做的。简板由两块紫檀木所做成,有意思的是,两块紫檀木是不一般整齐,一块长,一块短,长的7公分,短的5公分。就像我们所看到的用竹子做的快板,也是不一般整齐。但这一长一短两块木板可是有说法的,一说是短的一节给说评书的了。二说是给染坊做布牌子了。当然,除紫檀木之外,简板也可以用红木、楂树料,因为这几种木料敲击音质清脆响亮,除此之外,用别的木料都不响亮。

界首渔鼓的唱腔音阶是从低音3到中音6。常用音域在11度,但个别音则唱到高音I,音域扩大到13度。演唱时多采用一字一音,个别声腔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手法。

在声腔上常用上下句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采用不同音色来表达喜、怒、哀、乐、悲、急、愁、闷。在唱腔旋律中,根据剧情需要有时也夹带节奏的韵白,使吐字更为丰满有力。

界首渔鼓说唱的曲目有《响马传》、《八马骏》、《大红袍》、《小红袍》、《柳公案》、《包公案》、《隋唐演义》、《岳家将》、《呼家将》、《杨家将》、《彭公案》、《济公传》、《封神演义》、《十把穿金扇》、《薛仁贵征东》、《金鞭记》、《三侠五义》等。新曲目有《韩英见娘》、《摔酒壶》、《一家人》等。

“无时不说,无处不唱,无人不乐“是界首渔鼓自娱性的重要体现,是原始趣味的真实写照。农闲时节,茶余饭后,一曲渔鼓说唱,宣泄着内心的情感世界,或高亢明快,或凄婉悠扬;性情炽热,愉悦心胸,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特别是一些短小精悍的渔鼓小段新作,教育人们惩恶扬善,尊老爱幼等。在今天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界首渔鼓这一曲艺传统文化仍不失其重要的宣教意义。

当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围绕着经济发展时,渔鼓老艺人苗清臣又是如何守住清贫,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坚持到现在?支撑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正是因为有苗清臣这个老艺人,界首渔鼓这门艺术才没有绝迹消亡。苗清臣拯救的不仅仅是界首渔鼓,还有界首的苗湖书会。而这两项传统文化如今都成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如此酷爱戏曲艺术的苗清臣,他的艺术人生又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和往事呢?

目前在界首,界首渔鼓艺人仅有苗清臣一人在演唱,他的徒弟及其师兄徒弟都已改行或者出外打工去了。我们假设,如果有那么一天,苗清臣走不动路也唱不出声了,界首渔鼓是否如千古绝唱广陵散,走向一个无人所知的世界呢?

界首渔鼓传承谱系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许多行业被分成三教九流,而戏曲界的梨园子弟则被统治阶级视为“下九流”。不仅如此,这些梨园子弟死后还不准进祖坟,历代志书也不予记载。这些艺人在社会的底层顽强地生活拼搏,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然而,尽管这些艺人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百姓唱出了心声,但因其属于“下九流”职业,而没能记载以至这些在历史上涌现出的艺人湮没无闻。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则是近现代史上涌现出的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

徐立斌(1923——1989年),渔鼓艺人,自幼拜徐费祥为师,擅长演唱低音渔鼓,音色圆美,演唱火暴,人送绰号嗡倒山。1957年任界首县第一届曲协副主席,1972年参加界首曲艺专业队,所演唱曲目为《郭子仪》、《刘墉坐南京》、《月唐传》,新曲目为《再打太行山》、《阿庆嫂》、《新儿女英雄传》等。
 

[责任编辑:杨静]

标签:渔鼓 苗清臣 苗湖书会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