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枞阳整建制划归铜陵尘埃落定 桐城派文化传承遇难题


来源:澎湃新闻

枞阳整建制划归铜陵尘埃落定 桐城派文化传承遇难题

左光斗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中书舍人,擢迁御史,奉命办理屯田事务,在北方大兴水利,垦水田,种水稻。天启三年(1623)擢大理少卿,次年拜左佥都御史。

左光斗因与杨涟疏劾大宦官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草奏弹劾其三十二斩罪,于天启五年被魏忠贤构陷下诏狱,酷刑拷讯致死。

左光斗秉性爽直,少时好读节义传记,后精研程朱之学。他洞悉世态炎凉,为人不易,故名其桐城县城住宅为“啖椒堂”,被捕时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左忠毅公文集》等。

明天启朝阉宦集团的代表是魏忠贤,士大夫集团的代表是东林党人。在这两派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宦官集团占了上风,最终酿成万历“六君子惨案”。

“六君子”为东林党代表人物,即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顾大章、袁化中等六人。

左光斗虽死,但其门生史可法却在明末抗清战争中一柱擎天。虽不足以支撑腐朽不堪的大明江山,但其以身殉国的壮怀之举,也足以彪炳青史,告慰恩师。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形象描述了史可法潜入东厂监狱,涉险探望左光斗一事。

“(左光斗)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日:‘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及至崇祯朝(1627—1644),魏忠贤集团覆灭,东林党一度东山再起,“六君子案”也平反昭雪,左光斗被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建专祠。

逝于明亡前的左光斗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他不用亲历明清鼎革之变中山河凋零、生灵涂炭的悲戚惨剧,而这一幕却恰又成了方以智终其一生也无法逃脱的宿命。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号药地,桐城(今枞阳)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画家、哲学家、科学家,“明季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9岁能文,15岁博览经、史、子、集,20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可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

明亡后,方以智出家为僧,法名弘智,发愤著述致力于思想救世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逝于江西万安惶恐滩。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著有《通雅》《正叶》《切韵源流》《物理小识》等50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方以智是一位深具传奇和悲壮色彩的桐城历史人物,其短短60年的人生,却被他同时演绎出格物学者、秦淮浪子、前朝遗老、隐逸高僧甚至是洪门领袖等重重角色。

学界人士多视方以智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学问家,其成就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更多的拓荒性贡献却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科学界的说法是,方以智的分光实验比牛顿要早30年,他还曾与利玛窦讨论过地日中心距离,纠正过利玛窦的讹误。他在《物理小识》中甚至说到了茶树的扦插技术,被认为是关于茶树无性繁殖的最早记载;他的《切韵声源》被推为提倡汉语拼音化的最早著作。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学问家,桐城当代作家白梦却用一个“逃”字来概括他的一生。

方以智的第一逃为“流寓南京”,发生在崇祯七年至十二年(1634—1639),其时方以智24至29岁。

因本邑桐城发生农民暴动,时局动荡,方以智被迫迁家南京。这一时期,他往来于桐城、南京、湖北等地,时而帮助桐城官兵守城,时而奔赴其父在湖北的部队与张献忠农民军作战,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南京主盟复社,臧否政治,探求兴国之道。而在抱负不能施展之时,他也会“逃到”秦淮河的画舫上去,求醉于温柔乡中,算是暂时纾解一下内心的憋屈和困顿。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方以智作为明朝旧臣被逮下狱,后趁机逃脱,一路南下。南明永历皇帝屡次三番下诏征他,甚至拜他为东阁大学士,但已看透朱明王朝颓朽之势的方以智均坚辞不受,在云贵湖广、湘西岭南一带到处躲逃。

直至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兵打到广西,方以智再度被捕。彼时他已经落发着了僧袍。为逼他归顺,替新朝效力,清帅马蛟麟左置冠服,右架刀剑,令其从中择一。方以智慨然向右,口占一谒:“百折不回横一剑,岂畏刀枪重煅炼。狮子尊者肯施头,仲连焉可错射箭。”他“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的豪迈意气让马蛟麟为之折服,竟不忍杀之,任他出家为僧,只是相约不仕新朝,但也不得再为旧朝效力。

然而,在其出家为僧20年后,康熙十年(1671),以“粤难作”为由,方以智再度遭到抓捕,并由江西庐陵押往岭南受审。十月七日夜间,船泊万安惶恐滩,忽然风雨大作,方以智逝世。

方以智的突然离世一直是学界之谜。目前为止,史学界未能找到“粤难”出处,更遑论考证其真相,方以智的故去也因之被演绎为多个版本。

这些版本中,一个堪称大胆离奇的推论是:方以智是洪门领袖,反清复明地下组织天地会的创始人。

而一个与洪门有关的巧合则是,方以智生于辛亥,卒于辛亥,洪门最后的革命也成于辛亥(1911)。

在方以智逝世40多年后,他的桐城晚辈戴名世,也因牵涉前朝政治被诛杀。

戴名世(1653—1713),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康熙进士,曾任教习、知县、翰林院编修。

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尤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收录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57岁中进士,三年后被参劾,以“大逆”罪被杀,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气”、“神”三主张,认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有变化,还应有“独知”。后人多推其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

[责任编辑:康鹏飞]

标签:铜陵 文化 桐城

人参与 评论

一周要闻

0
分享到: